赵诚却拉着三位太学生,大谈着“友谊”,仿佛不经意间又道:“金国使者恰好也来我中兴府,苟大人不如与金使比邻而居,那馆舍刚刚翻新,够宽敞。”
苟梦玉刚放下地心,又徒然提了起来。金国使者在这个时候来中兴府,为何事而来,苟梦玉飞快地盘算着,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赵诚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金人约我军攻大宋国,孤有些犯难,金宋两国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不如你们自己解决的好。可是金主与孤有兄弟之约,互为守望,这个真难办呐!”
金使不是别人,正是乌古孙仲端。虽然秦、金两国达成盟约,但完颜守绪还是觉得赵诚提出的条件太苛刻,尤其是那一百万两银子,对于捉襟见肘四处缺钱的金国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皇帝也缺钱。正是如此,金国旧事重提,想让宋国“归还”积年的岁币,宋国当然不愿意继续这种以往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军力上也不怕金国,尤其是还有主战派想趁机收复中原呢。所以金国就有了与秦国联手南攻的打算。
正应验了那句话,欠钱的比要钱的理直气壮。
攻打宋国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完颜守绪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主意的坏处,他知道自己对于秦国还是有用处的,所以他看上去想以此来拖延交付答应秦国的银钱,除非赵诚答应放弃。于是就有了乌古孙仲端的再一次出使中兴府,与秦国朝廷交涉的事情。
赵诚既想大捞一笔,壮大自己的实力,又不想让金国马上亡国,金国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正让完颜守绪有所依恃,但赵诚更不想让宋国成为自己的对手,至少眼前绝对不行。在几位正副宰相的建议下,赵诚审时度势,想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主意,就看宋国愿不愿意接受他的条件。
苟梦玉仔细计较赵诚的话,既了解到本国面临的局势,提醒自己要小心从事,又从赵诚话中听到事情还有向好的一面转变的意思。
他心中打定主意,决定走一步再看一步,心事重重地跟在赵诚王驾的后面往城内行去。
第三十三章 春寒(六)
赵诚亲自迎接宋国使者是有原因的。
因为苟梦玉带来了大量的礼物,金银、布帛与茶等财物自不必说,赵诚并没有放在心上,他最高兴的是终于得到了宋国的四大奇书。
宋国的皇帝都爱读书,如果武功上没有高人一等的功绩,比不上秦皇汉武或者盛世大唐,那么就在文物典章上做出一番作为来。宋太宗、真宗朝时编了诸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与《册府元龟》这四部大书,集古之大成,前无古人。
《太平御览》一千卷,杂采经史、传记、小说,自天地事物,迄皇帝王霸,分类编次。取《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说,分五十五部类,号称“书备天地万物之理,正教法度之原,理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保存了宋以前大量古籍,多是近于散亡的古籍。
《太平广记》共五百卷,取野史、小说合集而成,古来轶闻琐事、僻笈遗文咸在。多谈鬼怪,而采摭繁富,名物典故错出其间,词章家司所采用,考证家亦多所取资。又唐以前书世所不传者,断简残编,尚间存其什一,尤足贵也。
《文苑英华》共一千卷,另有目录五十卷,属诗文总集。上起梁朝《文选》时,下至唐、五代,收集文家两千两百人,诗文两万余篇。赋、诗、歌行、杂文、表、檄、论、制诰、策问等三十八类。
《册府元龟》共一千卷,又有目录十卷,音义十卷,概括十七史。正如宋真宗所说:“朕编此书,盖取著历代君臣德美之事,为将来取法。”1
赵诚和他的大臣们不得不佩服宋国皇帝的文治功夫,这些洋洋大观的巨著。虽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文苑英华》就遗露了许多知名诗篇,然而却是赵诚想做却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些耗资巨费的鸿篇巨著,并非只要有财力才能办到地。
历代藏书莫不过于唐开元年间,计有9万余卷,然而经过“安史之乱”、唐末五代战乱,至宋太祖掌政。朝廷三馆藏书才数柜,不过13000余卷。宋国的皇帝从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至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150余年间,曾下诏和派员到地方征集图书十五六次,几乎平均每十年一次。除征集民间散失的典籍,就是自己花大力气编纂《太平御览》等巨著,这就让一些古籍不致于亡佚的危险。这也正是赵诚入主中兴府来,用心保存西夏王朝无论是皇宫还是民间的所有典籍的原因,一代王朝可能没有什么大伟业会被后人记住或者歌颂。但是文字却不朽。
当年赵诚出使临安府,曾点名求书,宋国皇帝赵昀并不太情愿。如今赵昀却主动送了过来,这让赵诚十分高兴,因为这完全是不劳而获。这也让赵诚对宋皇的观感大有好转。
贺兰书院山长刘翼早就带领着书院中众教授、助教和学生,将这些从临安远道而来的巨著亲手存放于书院一处楼阁内,号称“藏书楼”。据说王若虚、元好问等人欣喜若狂,将自己置身于书海之中。废寝忘食,沉湎其中。
得陇望蜀是个顺其自然地事情,赵诚又派人到驿馆中询问苟梦玉宋国朝廷是否能再送诸如1000卷的药书《神医普救方》和6000余卷的佛经《开宝大藏经》,还有诸如4000多卷的道藏《祥符宝文统录》等等。
苟梦玉只好找个借口,将这事搪塞过去,却将这件事情暗暗记在心上,他不知道这是他该高兴还是该警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