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页(2 / 2)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天寒地冻的,我今天特意带来一件上好貂皮袍子赠予大人。”赵诚站起身来,“告辞了!”

赵诚不等高智耀拒绝,就扬长而去。高智耀目瞪口呆,看着放在自己手中的袍子讷讷地说不出话来。

高府门外,徐不放又问道:“主人为何对这个书呆子这么客气,要我说,咱用刀押着他去,看他还敢不敢硬扛着。”

高智耀是代表性的人物,家中世代为官,他本人又很有才学,他若是愿意为自己效力,那么将会有许多人效仿,这正是赵诚坚持的原因。赵诚还未来得及说话,只见一位亭亭玉立地年轻女子一蹦一跳地正往高府内进,一边好奇地打量着赵诚。

“不放,打听一下这位女子是高家什么人。”赵诚吩咐道。

徐不放立刻就领命离去了。等赵诚刚回到总管府,徐不放就已经来复命了。

“不放,你这么快就打听清楚了?”赵诚很是怀疑。

“回主人,我哪敢敷衍塞责您交待的事情。”徐不放脸上挂着很神秘的表情,“我在坊间随便找一个人一问,就知道了,此女子是那位书呆子的唯一的亲妹妹,名叫高贤淑,熟悉地人都唤她为高家小娘子。而且……”

“有话就说,吞吞吐吐的。”赵诚对徐不放这种怪异的表情很是不爽。

“听说这位高姑娘虽名叫贤淑,但性子却是不让须眉男儿,坊间传言她近来总是往义学里跑,好像是请刘公子评她自己作的诗文。”徐不放很八卦地说道,“主人召刘公子来,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义学是赵诚为了收容那些孤儿所办地,年纪从五岁童子到十五岁少年不等,赵诚是当作自己的未来子弟兵来办的,日常所需都是赵诚自己的私房钱。负责义学的正是刘翼,刘翼很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是施政的那块料,赵诚派他担当义学的负责人,也是知人善用。

“哦?”赵诚大吃了一惊。他脸上也挂着跟徐不放同样的表情。

“看来是我失察啊。不过呢,不仅是刘明远,就是王从之何学文都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地终身大事了!”赵诚道。

而高府高高的院墙之内,高家兄妹也在谈论着赵诚。

“妹妹,你是说这位贺兰国王与蒙古人很不一样?”高智耀问道。

“这是刘公子说的,他们本不是一路人,只是机缘巧合才走到一起,成为知己。这位赵诚出生于蒙古,但却也是位汉人,身负才学,在西域又曾为百姓景仰。”高贤淑道。

“我见那国王对百姓十分仁义,有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气魄和手段。但他终究是蒙古人立的国王,他至少是蒙古人的爪牙。”高智耀道,“我们高家世代贤良,身负皇恩,怎可能以身事蒙呢?那位刘翼刘明远也却是个不可多得的文士,想来在中原一定也有些虚名,不过他乃贺兰国王的心腹,你以后不要再去找他了,以免惹出事端来。”

“可是……”高贤淑想反驳,高智耀已经离开了,气得她跺了跺脚,心中却很不以为然。

这是大冬天,却有一个少女思春了。

第二十三章 贺兰雪(三)

赵诚某一天将刘翼从城南的义学召来。

“我想借明远兄的墨宝一用,请明远兄给我写一副字。”赵诚要求道。

“国主客气了,你要我写就写呗,还用一个‘请’字,太矫情了。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再所不惜。”刘翼爽朗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