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页(2 / 2)

赵诚只是一提醒,耶律楚材就明白了,因为他是契丹人,而且除了姓氏他的身上看不出一丝所谓胡人的特点。就连身体内的血液早就是汉人成份占了大部分。赵诚地计划就是要同化所有的蕃人,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计划,十年二十年恐怕也不见得有什么成效。

“史书上说,党项人乃汉朝时西羌之别种,他们原本在河湟及其以西河谷、草原与高地之间放牧、狩猎。中唐时吐蕃人强盛,他们不得不内迁,唐末曾两次被赐姓为李,其首领曾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统领夏、银、静、绥、宥五州,党项人由此强大。宋初时,又被赐姓赵。赵德明(或李德明)心慕中原文华,曾对儿子赵元昊说他本人‘三十年来衣锦绮绣,此圣宋天子恩,不可负也’。而赵元昊是个文武双全之人,智谋过人,他想脱离大宋国自成一朝。常言‘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所以为了称帝,他改姓嵬名,并命人自创一族文字。”

“我契丹人也曾创一家文字。至今识契丹字之人不多矣!”耶律楚材感叹道。他本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还好他在西域时曾学过一段时间。时移事易,耶律楚材从没想到他学契丹文还要跑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学习。

“正是如此。党项人创蕃文,元昊坚持给族人剃发,并命汉人戴头巾着汉服,以区分族属。然而党项人本无剃发之习俗,概因元昊自称乃北魏之鲜卑后裔也,抬高自己称帝的本钱罢了。至今,我等所见,蕃文典籍虽多,然多不过汉文,蕃文也大多自汉文译转而成,元昊时译《尔雅》、《孝经》、《四言杂字》,毅宗时上表求宋皇赐御制诗章隶书石本,又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等,改行汉礼,用汉家之冠服;仁宗时国内多设学舍,崇儒敬佛。百姓当中蕃汉杂居,事农事之蕃人不知多少,只有偏远之地的蕃人才穿皮衣事畜牧,然汉风势不可挡。”赵诚笑着道。

“若是我蒙古大汗将来也兴汉学立科举,则大事可成也!”耶律楚材道。

“呵呵,这要赖大人进言了。”赵诚笑着道,其实很不以为然,“不过,大人不要忘了,我贺兰与中原不同,这里蕃人虽是第一大族,然汉人之数排行第二,元昊立国至今近二百年,儒学通行又有数百年,通晓蕃汉两种文字之文士有不知有多少,施政又少不了汉人,出身汉人的重臣也不知有多少,同职之臣以蕃、汉、降汉、西蕃(指吐蕃)、回鹘为等级之序,民间蕃汉杂居,其俗渐染。如此,施行起来倒也不是难事。”

耶律楚材不置可否,在他看来施汉法是天经地义之事,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难他越是有劲头。赵诚在心里为耶律楚材默哀。铁木真对城市无比地憎恶,他的儿子们也是如此,心腹们也都想着将农田变为牧场,将农夫变成奴仆。

“大人还不要忘了,若是兴科举,那么考中之人是蒙古人多,还是汉人为多?”赵诚干脆抛出这个问题,让耶律楚材思考了大半天。

……

耶律楚材在中兴府内停留了三天,便要起程赴燕京,他取道贺兰山,从黄河北岸经草原去燕京赴任。

贺兰山下,耶律楚材有些惆怅之感,秋意越来越重了,层林尽染,山抹微云。衰草连连到天涯。北国的秋天太过短暂,最后一批南飞雁从碧空中一晃而过,徒留几分忧愁之感。

“当年撒马儿干一边,你我一别三年,这一次分别,再见时不知又是何夕何年。”耶律楚材骑在马上感叹道。

“大人这般儿女之态让我难以明了,有诗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耶律大人若是赶赴燕京任职,那也是荣归故里,我想天下士子必对大人翘首以待也,大人何必如此消沉呐。”赵诚取笑道,“我想蒙古若是召开忽邻勒台大会,你我又可相见吧?”

“只可惜,大汗生前虽对我另眼相看,但对文士从来就没重视过。河北有不少的文士沦为皂隶,让我心中不安。中原治理,仍是如蒙古草原一般,千户、百户兵民一致也,掌军者又兼管民政。集大权于一身,妄杀滥捕,而府库中却无一尺布帛一石粮粟。”耶律楚材道,“这不是治国之道。长此以往,难以为继。”

“等窝阔台殿下成了大汗,耶律大人不就得偿所愿了吗?”赵诚口中劝道,心中却很不以为然。

“知难而上罢了。”耶律楚材道,“那些蒙古权贵各占土地,私蓄人口为奴,国家却无所得。归降汉军首领,如刘黑马父子史天泽父子之辈又都是地主豪强。难也!”

“耶律大人之主张,在下也极为赞成。只是在下以为,任何主张既便是浅显之道,若是侵占了权贵之人的一亩三分地,施行起来要难上加难。蒙古权贵们自不必说,草原上本来就是分封制,裂土分民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人口也是财富。大人请不要忘了。那些汉军首领都指望着你能施汉法呢,你若是连他们也得罪了。恐怕就于你不利了。”赵诚道,“在下很想知道,耶律大人与王荆公比一比,谁高谁下。”

“集军民两权于一身,独断专行,民怨载道,将对国家不利,我定当规劝将来的大汗,军民分政,各管职事。并立课税,统税权,让国库岁有所得。”耶律楚材道。他对自己的主张确信不疑,并且对未来的治国之路抱着很大地期望。

耶律楚材又问道,“我听王从之说,窝阔台殿下将你的家眷接往蒙古大斡耳朵?”

“确有此事。”赵诚将头扭向一边。

“国主也不必如此念念不忘,所谓质子,古就有之,在蒙古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昔年,耶律留哥归附成吉思汗,不都是送质子至大汗的帐前吗?那些蒙古千户、百户及汉军各阶将官不也都是如此?”耶律楚材见赵诚脸有不悦之色,耐心劝导道,“这不过是为人君者的御下之道罢了,你若是心中不满,徒增祸事。”

“大人说笑了,我哪敢有什么不满呢?”赵诚轻笑,“我听说我被封王,还是托大人地美言呢!”

“你授之无愧也。不过,你年纪轻轻就被封王,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由此可以知之,大汗待你不薄啊!”耶律楚材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