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人!”
这是最重要的筹码,但此时不是几百年后,汉人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这个年代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宗族、忠君和师门。只要反剃发令爆发那一刻,让人看到一点汉人雄起的影子。再说,和藩镇说民族,岂不是会让人笑掉大牙。
一切都是权势,翟哲今天已经明白,所谓的天下大势不过是在权势中演变。吴三桂有向明廷示好的意思,也不会向他翟哲低头,他所向的一定是南京城的那个皇帝。
“闽粤已经归郑氏了,大西军近年在云贵发展迅速,如果把四川再封给吴三桂,当真五代十国了!”翟哲粗糙手掌抚摸在身边美人丝滑如绸缎般的肌肤上。历史果然是个死循环,如三国演义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高慧君像一支小猫蜷缩在男人身边。
“当年韩信向刘邦请封假王,刘邦说要当就当个真王,当什么假王。既然大明已有两个王爷,我又何必再吝啬另一个。”
他做出决定之后,立刻又想起大西军,那些张献忠的部下这一年已经占据了云南,而且兵马发展迅速。大西军与吴三桂不一样,他们即使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如郑芝龙和吴三桂同等对待,翟哲不可能给他们比忠贞营更高的地位。
美人如美酒,翟哲侧身从后面抱住柔软的身体,把满脑子的国家大事抛到一边。他不喜欢这般算计和平衡,这也许会让他少活几年。他只是不喜欢,并不是不会。草原的那段日子让他终生受益。与皇太极交手,与额哲为伴,汉部与土默特的分分合合,那些都蕴含着政治的精髓。
与吴三桂初始只能是简单接触,而且这一块担着巨大的风险。单调的雪原上,一支商队在艰难的行走。车辙入雪甚浅,说明车上没有多少货物。商队伙计都带着白毡帽,他们中有人没有剃发。自江南反剃发重归大明后,剃发令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山西义军兴起后,除了太原城,其余各地百姓乡绅无论情愿还是不情愿,几乎都剪去了辫子。两个月血腥的屠杀后,多尔衮下令封刀。不是因为他仁慈,他需要的是汉人奴才,而不是汉人死尸。
柳随风的头发卷在脑后,一个宽大的皮帽挡住了他半边脸。虽然有风险,他还是决定亲自出马。在河南不会有什么危险,只要是人就有空子,现在在河南掌权的都是汉人,范永斗人已经到江南,但关系还在。
“驾,驾!”车夫挥鞭,从喉咙眼发出含糊的咒骂。车内的柳随风一个颠簸,驮马车辙又陷入深坑。几个伙计飞快钻出来,吆喝着号子,奋力马车推出坑。柳随风倚靠在车壁上,他没有动弹。
路比想象中难走,他要做的事情更难。
不仅要把金小鼎这三万多人带出来,他还要借此与吴三桂建立联系。
他不会冒险走进吴三桂的兵营,但这是一个姿态,他随翟哲走到今天,岂会甘心永远当个幕僚。
湖广战事结束后,所有人都需要喘气,那将是权力重新分配的时刻。柳随风给自己的定位是中枢,翟哲不会让他主政一方。但没有地方支持的中枢犹如无根之木。大将军府的武将系统现在以逢勤和左若为双中心,同时还有天雄军系统,浙东系统,江南义军系统,眼下又增加了忠贞营和降将,实际上各派势力都在翟哲一手操纵中。但民务不一样。这一块牵涉到真正的利益,陈子龙独揽大权的时代终究会过去。
根据柳随风的分析,翟哲对江南士绅的让妥协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宗茂、范永斗和姚启圣都将得到自己的位置,当然也包括他柳随风。这些人都是倚靠大将军起家,不像陈子龙和堵胤锡那样,一直保留着尊奉朝廷这块遮羞布。
接触吴三桂应该是柳随风亲历身为办的最后的重要布局,不仅仅为翟哲,也是在为他自己。他有很多对手,范永斗、宗茂,那些人远比军中武将难应付。
无论怎么说,柳家是最早追随大将军的家族,柳全的儿子柳泰熙已经授诸暨县令,走了进入朝廷的第一步。
自从听祖父对自己讲述国朝堂之争的诀窍后,他一直期盼自己能切身一次那种如履薄冰的刺激。他没能考中进士,甚至举人,他终能如愿。
第529章 舌绽莲花(上)
大雪之后,还有大雪冬日的雪一旦开始了,北方的地面便摆脱不了单调。义军连续袭击村落维持补给,不仅仅是粮食,有时候他们连女人也不放过。金小鼎没有约束他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再崇高的理想也显得滑稽。
如果他顺利把这三万多人带回湖广,他将成为大将军府升迁最快的亲兵。宗茂是个传奇,逢勤是个传奇,那么如今让金小鼎也将成为一个传奇。
大将军的亲兵中人才辈出,听说杭州的讲武堂已经扩张至两百多人,无一不是百里挑一。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施展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三万多人都是山西人,这对大将军意味着什么,金小鼎心里再清楚不过。他也是山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