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页(1 / 2)

王若虚当年主动向赵诚要求随军寻访河南名士,在河东停留期间元好问与他结伴而来,他们二人交游极广,又在士林极为威望,大乱之际许多文人聚集在他们二人,暂时栖身,这当中也包括王鹗。

至于李俊民,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李元嘉后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百家,无所不晓,文名直追元好问,早在金国南迁后就隐居在嵩州鸣皋山,据说他每出一篇诗文,士大夫竞相传抄,恨以不得全集为憾。他对做官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是洛阳一时名士聚集,来此唱和罢了,听着王、元二人提议要出城迎接耶律楚材的到来,李俊民不好拒绝,只得跟来。

远远的,亲卫军缓缓而来。众人见到秦王赵诚亲自赶着一辆马车而来,何进、郭德海、史秉直等人纷纷拥上前去,耶律楚材在车内冲着众人频频点头示意。

“今晚设宴为晋卿接风,诸位都来赴宴!”赵诚仍坐在马车御者的位置,未稍微挪动一下位置。

他的目光在王、元等文士的身上扫了一圈。文士们肃然起敬,用目光将赵诚送入城内,他们似乎从赵诚的话中听出了王者的骄傲与自信,甚至还有一丝不屑。

小结及广而告之

书自2008年国庆节在网连载以来目前已经到了尾声阶段。

故事再写下去就是重复主角的过去,变成狗尾续貂,又臭又长了。所以,不如就此打住。就我们的主角来说,征战也并非全部,他已经拥有了一切,再多的功名,恐怕也只是锦上添花,留着点念想,也许不错。不知何时起,我们中国人就有统一天下的情怀,以为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历史风云之中,帝王将相往往出师未捷身先死。

当然本书主角的结局十分圆满,但也只是主角过去的延续而已。是不是太顺利了?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以这只能称为yy小说。

与其说本书是关于一个人称霸的穿越yy故事,不如说是对那段复杂的历史进行粗浅的描述,书中都是小说家言,不必当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兴起与衰亡,都是有其若干规律,这些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我们持何立场而自动消失。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历史教训中得出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东西,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我们在审视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会发现历史是相当有趣的,唐末以来数百年间北方的汉人为何并未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契丹人、党项人为何神秘地消亡了?尤其是西夏人,我们今天知之甚少,远达不到敦煌学的水准,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它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蒙古人为什么看上去会比匈奴、突厥强大却最终注定要分裂?宋国为何重复老路不长记性?而金国为何不能与夏、宋联合起来?帝王将相采取的策略是基于什么考虑的?这种趣味当然也包含着血淋淋的事实,历史原来也很可怕,看似正确无比的决策,却带来灭顶之灾。

假如本书能够让各位在闲暇时,打发业余时光,那就不错了。我在写这部小说时,也因为做功课,而花相当时间读史,也算是有所得。

回顾前文,有些地方考虑不周,牵涉到的时间跨度与人物、事件较广,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一番,将前后情节脉络梳理,查漏补缺,以便很好地结束全文。所以从即日起暂时停止更新,预计在即将到来的金秋十月,本书就要完本。敬请谅解!

第九十六章 朝天子(三)

殿堂内,高朋满座,秦王赵诚设宴为耶律楚材接风。

众人你一言我一句地借耶律楚材,夸奖赵诚礼贤下士,这人多了,便夸起来没完没了,直到赵诚面露不耐烦之色,众人才止住这一话题。耶律楚材的病容多了几份红润之色,显然他能得到赵诚如此优待,内心十分激动。

王若虚与元好问等文士也被赵诚邀请来赴宴,此前赵诚并未亲自召见过他们,只是吩咐郭德海为他们提供方便,他们也心知肚明。李俊民在这些人当中极为超然,因为他在金国迁都汴梁时就隐居嵩州,早就对时局失望透顶,这次来洛阳只是以文会友,并无他意,此人自号鹤鸣,以鹤自喻,极为孤高。赵诚邀请他来赴宴,他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不管他愿不愿意,自己只要还在淮河以北居住,就只能当赵诚治下臣民。

武将们嚷嚷着痛饮,向赵诚祝酒,虽然吵闹了一些,但是却无半点不恭之色。文人们则是心中忐忑,他们在如今的秦王面前,只能感到威压与王者之风,一个新的皇帝将在此登基,坐拥天下,而他们仍在彷徨、惊疑与恭敬之中徘徊。

酒过三巡之后,赵诚开口问元好问:“听说裕之最近在忙着收集散佚诗文?”

“回国主,确有此事!元某日前收集百年来文家之遗文,已有小成,集之名曰:《中州集》。”元好问回道。

“中州?”赵诚心想这中州便是指中原,或者说是金国了,“裕之这是要以诗为史吗?这确实是一件值得费心费力之事。倘若集成,不如付之书局,让天下读书人都可以一读。”

元好问听赵诚居然十分赞成,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遂道:“元某必会交予书局印成诗集,传扬于世。以元某观察,国主不仅武功盖世,文治亦非同一般,各地私学方兴未艾,工院发明木活字印刷,亦让书籍大量印制,天下寒士皆可买得起,善莫大焉!”

这元好问总是以金国遗老自称,这一点虽让赵诚不喜欢,不过也无害处,他这忙着收集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倒省了赵诚不少事,朝中秘阁的进士们整天也就忙着收集民间诗、书、画与金石、曲谱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