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愣了,心道儿子这话听上去也是很有道理的,他相信历代的开国之君们怕是都有些体会。立国之君可以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取了天下,创出一番事业来,不过总的来说,一个王朝总会是一代不如一代,后代总会躺在先帝的功劳簿里坐享荣华富贵,直到被新的王朝取代。
将来的事情,自己怎能见着呢?人死一了百了,何必为管不着身后子孙的事情费尽心思?管好眼前的才是最重要的,赵诚如此想。
“不如,父王灭了金国之后,就将宋国留给孩儿征讨。孩儿将来统兵十万,再训练精锐水军自登州等地南下,出奇不意直捣临安,将宋国皇帝及宗室捉了,宋国将不战自溃。”赵松又说道,“但要是有合适的出海口,辽东太远,最适宜的却是李璮的地方。即便是将来发展海运,招揽海外商人来我大秦国经商,也是不错的。”
赵松自言自语,很显然他是动过脑子思考过问题的。
赵诚笑了:“松儿这想法倒是不错,不过这训练水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得到的。”
“孩儿今年十五,花个十年总该能成功了吧?”赵松扬着青春的面孔说道,“一要有适合造船的巨木;二要有技艺高超的匠人;三要有会驾舟指挥的将军;四要识得海路水道;五就要熟悉水性的渔民从军。”
赵诚仿佛第一次发现自己的长子已经长大成人,这时渡船撞向了岸堤,船上之人冷不防地东倒西歪。
早就有一队亲卫跑了过来,纷纷将渡船拖住,将赵诚父子迎上岸来。
“我儿在学会操舟之前,不知这骑马的本事有没有长进?”赵诚跳上了战马,回头说道。
赵松刚上岸,正在努力地适应着脚下虚浮的状况,闻言也跳上自己的战马,在赵诚还未宣布出发之前,抢先越众而出,将赵诚丢下。
“这个兔崽子!”赵诚暗骂道,双腿一夹马腹,追了过去,众亲卫紧跟其后,将黄河抛在身后。
当然不久以后,他们又会再一次渡黄河,九曲黄河以这种方式令世人为之兴叹。
第七十一章 凝固的黄河(四)
“驾、驾!”
黄河北岸的雪地里,一队骑兵自怀州方向而来,中间护卫着的是一群佩着金星的将军们,年纪最长的是济南张荣,其次是沿河兵马都元帅王珍,再就是顺天张柔,还有真定史天泽,最年轻的那一位则是东平严忠济。他们奉赵诚军令,前往孟州参加军事会议。
这些人对赵诚如今只有臣服与忠诚之心,虽然早就没有了以往独霸一方的权势,但是赵诚身为王者,有着不同寻常的胸怀,对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厚待,这让他们感激涕零,恨不得为赵诚两肋插刀。
政治总是妥协的,赵诚看似退让的举动,却赢得了前诸侯们的真心臣服,兵不血刃地解决了河北与山东长期半独立的状态,将数十州真正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纵是何进这些曾经持怀疑态度的心腹武将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真正归附了秦国朝廷的前诸侯们,如今不敢对赵诚起一丝的不恭之心,而满门皆荣的局面也让他们心满意足。
张柔一马当先,跑在最前面,将王珍等人抛在身后百步。
“德刚老弟这是欺负王某年迈?”王珍对着旁人故意说道。德刚的张柔的字,张柔要比王珍小十来岁,虽然也有了五十一岁,身体状况却比王珍强上太多。
“哈哈,张德刚这是要去抢功劳。”张荣笑着道,虽然大冬天里,他的额头仍出现了汗珠,胯下的战马也是呼着白气。
跑在前头的张柔见自己将众人丢在身后,急忙勒紧缰绳,那战马受到大力的阻挠,立刻在原地急停,高抬起前蹄,发出刺耳的嘶叫声,那气势像是要将马背上的将军抛下来。张柔几乎在马背上立起。
“张元帅出马,一个顶史某百个!”史天泽看着张柔马上的雄姿,冲着追上来的众人笑道。他史家曾经表面上权势要比张柔高上一筹,可要论个人的勇猛与战功,张柔是史天泽难以企及的。
“史老弟此话,这不是打我这张老脸吧?”张柔回头道,“谁不知史老弟这两年厉兵秣马,就等着国主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