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史天泽虽然实力最强,但最有谋略,向来善于审时度势,并不想让自己史家成了秦王眼中钉。张柔起初是坚决抵抗蒙古的,被俘降蒙古后,曾经险些死在蒙古人的手中,因为兵败而降不令蒙古人放心,那些未战而降的才讨蒙古人欢心。幸运的是,当时蒙古燕京行台长官决定第二天要处死他时,头天晚上暴死,才让他得免。顺天府紧邻燕京,秦军自西京等地而下,一马平川。
济南张荣起初也是抗击流盗而起家的,只因东平、顺天皆降,他成了孤军也不得不降。东平严实则在宋、金、蒙古之间游走,谁的实力强就投靠谁,眼下金国人还有宋国人支持的李璮又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收复东平。大名府路王珍实力稍弱,又在各个势力的包围之中,最是担心的一个。
众豪强们个人勇猛当然不必说,否则就不可能活到现在。但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才是硬道理,当金国放弃了黄河以北的土地与百姓,河北那些起初心朝金廷的豪强们什么仁义廉耻都不顾及了,各拥军队,各占地盘,治下百姓与土地都成了自己任意夺取的资产,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在形势稍定时又不得不给依附于自己的百姓有点甜头,团结一方百姓是必不可少的。
城头变幻大王旗,数千里之外的河西悄然崛起,蒙古人在豪强们不可思议的目光中被击败、削弱以致土崩瓦解,东山再起的希望还看不到,纵是他们有心支援蒙古,却鞭长莫及,形势已经发生巨变,赵诚占尽了地利。所以时至今日,河北及山东各府各州各县大大小小的掌兵人,相互之间又经过攻守、交易,甚至争斗,最终形成这五大豪强,对峙大河以北,相互之间提防,各自又奈何不得,不得不另找靠山。
枢密使何进是大名府人,那来自大名府的王珍十分殷勤,听说了本地人氏在秦国成了重臣,曾经遍访民间,只因何进家中再无他人存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查询得到,他将何进家乡冠氏县的祖坟保护的十分完整。
秦王是靠山吗?这座山确实够大,商人们自动地带给他们有关秦国蒸蒸日上国势的消息,但这座山却不一定可靠。史天泽等人当然知道自己手中的掌握的权力既是他们的护身符又是秦王眼中的肉中刺,所以他们急切地想知道秦王是准备采取武力解决,还是效仿蒙古人那样给予他们优待。秦国的数份报纸尤其是《大秦新闻》成了他们必读物,从中他们得以了解秦国土地上所发生的事情,但越是了解,越是让他们心惊肉跳。
武将们到齐了,秦国权力最重的几位文官大臣也连袂抵达,王敬诚、耶律楚材、高智耀、吴礼,加上太师兼谏议大夫梁文,他们也都有对兵略参政议政的权力。耶律楚材绝对是这些人当中最受史天泽等人注目的对象,耶律楚材虚与委蛇,温言劝慰,不敢露出心中的不快,他一向对拥兵自重者没有好感。
在千呼万唤之中,秦王赵诚终于到来。何进领着武将,王敬诚领着文臣,分立两侧,躬身行礼。
“众卿免礼!”史天泽听到洪亮的声音从高座上响起。
“谢国主!”众臣齐声称谢。
史天泽等“客人”这才有机会观察传说中的秦王长相。他们发现秦王赵诚三十出头,正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乍看以为如一位谦谦君子,令人如沐春风。秦王没有立即就坐,史天泽本能地不敢坐下去,可发现其他人视若无睹地在自各席案前安坐,也就不想让自己成为鹤立鸡群的焦点。
秦王那腰杆挺得笔直,如长枪挺立,星目扫过,不怒自威,长期手握生杀大权杀伐果断,自然而然地拥有不可违抗的威严与气势。他今日并未着朝服,玄黄长袍腰间悬着长刀,十分潇洒,令远道而来的客人过目难忘。
“此殿名曰聚义殿,取其汇聚天下忠义贤良之意。孤见今日多了些生面孔,甚感欢愉,不如请远方来的豪杰们自报家门?”赵诚朗声说道,一边走下台阶。
史天泽、张柔、张荣、严实和王珍同时站了起来,想抢先行跪拜大礼,他们这一举动令赵诚想笑。
史天泽最机警,连忙示意道:“顺天张元帅最年长,长者为先,史某不敢专美于前。”他这一说,倒令余人不好意思,又令赵诚等不得不对史天泽刮目相看。
张柔整了整衣冠,走到殿中,离赵诚二十多步远,恭敬地行着跪拜大礼:“臣顺天府兵马都元帅、行中书省事张柔叩见吾王!”
这是赵诚曾封给他的头衔。
“张元帅免礼!”赵诚虚扶了一把,示意他起身,“张元帅安境保民,治理一方百姓,百姓多有依赖,辛苦有加。还需继续努力。”
“谢国主!”张柔起身道。严实等人陆续叩拜,赵诚一一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众人也都是“感激涕零”。
赵诚吩咐开宴,特意给诸位客人赐美酒一壶。众人都是戎马倥偬久了,都喜欢不拘礼节地豪饮,喝到痛快的时候,坦胸露背,猜拳行令。只有王敬诚等文官才会浅尝辄止,十分斯文。
西凉军副总管陈同今天十分安静,烈酒一杯接一杯地往口中倒,酒力让他的脸膛很快变成赤红色。
史天泽有心交好陈同,正要向他敬酒,却不料陈同高声呼道:“陈某听闻史元帅光临我中兴府,陈某日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喜不已,今日机会难得,陈某敬史元帅一杯。”
众人听着奇怪,因为陈同口中说自己“心喜不已”,脸上却毫无喜色,言语也是硬邦邦如同冰块。大殿中安殿了下来,众人纷纷侧目,面露疑色。
“不敢、不敢。”史天泽端起酒杯,高举邀道,“史某应敬陈副总管一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