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页(2 / 2)

当金国使者乌古孙仲端来西域的时候,刘翼曾将自己的第一本书稿《刘氏十三经集注》托他带回中原。这是一部主要关于儒家经典的论述,与其说是刘翼的研究成果,还不如说是赵诚的胡侃之语,加上王敬诚甚至还有耶律楚材的激浊扬清之辞。

有宋一代,宋人的治学方法比较明显的风气是不拘经传,文人往往以己意解经,疑经惑古之风盛行,各成一派。正是因为流传千百年的圣贤经典的权威性被动摇,“人皆可为尧舜”的论点,在宋学各派之中得到发展。刘翼曾请精通天文的耶律楚材用推算日食的办法,竟得出《尚书》为伪作的论断,让耶律楚材本人也郁闷不已,却让刘翼的怀疑精神长了一百八。赵诚并不懂这些,儒家经典著作虽都读过,但也仅是读过而已,在与刘翼等人的闲谈之中,他每每总冷不丁的有振聋发聩之语,让刘翼每每思索了大半天,然后才有了这部书稿。

至于能不能天下读书人认可,现在还不知道。赵诚认为这不过是刘翼个人的读书笔记罢了,若真想成名立万,还需努力。

除此之外,刘翼还花了两年时间学习波斯文与大食文字,又在赵诚的资助下招聘许多学者,翻译了各种赵诚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至今成果斐然。他只是不太明白赵诚为什么会对所有用文字记载的东西这么感兴趣,以致于刘翼这个大书房堆满了各种文体的书籍,而在赵诚的眼里,却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东西都可以消失不见,而若是这些翻译成汉文的典籍能够在东方保存下去,赵诚却能因此而不朽。由此看来,赵诚也是个爱虚名之人。

历史上从未有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这么做过,赵诚却有着自己的企图,他就要做这样的第一人。赵诚不仅要这么做,他还要开创一个时代,一个东西方人文与自然科学大交融的历史时代。刘翼的努力只是开始,赵诚不仅要翻译这些西域典籍,他还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保存和升华这些人类文明的环境。

“千百年之后,人们将如何评价我们?”赵诚这么问王敬诚与刘翼,“成吉思汗曾经也这么问过!”

“成吉思汗以自己的武功著称于世,将来人们在谈论他的巨大军功的同时,还会谈论他的屠杀,英雄与屠夫合体,将是后人对他所言所行的最好评价。”王敬诚道。

“我们不是也做同样的事情吗?”刘翼道,“或许我们还不如成吉思汗,在我们准备起事的时候,被成吉思汗或者他的儿子们发现,然后被砍了头,后世的人们只会记得曾经有这么几个人偷偷地反对过蒙古。”

“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能开创一国,如李唐或赵宋,包括自古所有的开国君臣曾做过的那样,而后世的人们将为此记住我们。”王敬诚道,“我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在世,难得有一回拼搏,就是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否则,我王敬诚实在是心有不甘。”

“王兄所言正合我意,我总以为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赵诚道,“但我却又有不同于王兄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何事比这还要重要?”王敬诚问道。

“若是我等所谋之大事将来能实现,那这个天下不过多了一个皇帝和几个良臣罢了,至多民富国强百业兴盛,少了点战乱与流离失所,古往今来也并非没有所谓明君、贤臣、盛世,唐朝盛世,我辈皆知,然唐朝今又在何方?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那在公子的眼里,令后人难忘的确将会是我们将要做的什么呢?”刘翼问道。

“譬如孔夫子,千百年前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然而能有几国以儒立国的?但是我们后人却记住了,书生寒窗苦读的圣贤书,不都是孔夫了之言吗?当政者口口声声要以仁治国,不也都是孔夫子的主张吗?这才是不朽。然而在我的眼里,能称得上圣贤的却不止孔夫子这一家,凡是有利于世及百姓的,能强国富民的主张皆是好主张。西域文物虽比不上东方,然而却也有可取之处,所谓百家争鸣百共齐放才是我的理想王国。”赵诚道,“我等将来若是有幸能开创一国,那么刘兄这书房里的西域典籍将能在东方落地生根,发扬光大。这将不朽。”

赵诚见两人有些困惑,笑了笑道:“在别矢八里城外,我曾与耶律楚材谈及汉之博望侯张骞的事迹,你们大概还记得吧?那张骞武不及卫霍之勇,文不及史迁之能,然而他出使西域,才让中原人士得知西域的风物事略。倘不如此,后人岂知西域当年有国几何?中原也是如此,因为战火或者种种事故,古时曾有无数的宝物或人文不得流传。”

“我看还是你觉得我太轻闲了,替我找点事情来做吧?”刘翼开玩笑道,“要说不朽的话,公子所言虽令人神往,然而这是后话,眼前才是最重要的。我等若是自己没有了性命在,就是搜集太多的典籍,也不过是废纸一堆。”

“这倒也是。”赵诚叹道,“事情还得一件一件地做,我们就等一个有利的时机了。”

“希望最好时机在不久就会出现!”王敬诚道。

第五十三章 新的人生(四)

撒马儿干城在纪元1225年的夏天,早已经从战火的摧残中恢复了过来,东来西去和南来北往的商旅络绎不绝,不同的语言汇成了一个嘈杂的场景,商人们互相攀着交情,大夸自己的货物应当归属于价廉物美一类。

庞大的骆驼商队,一进一出甚至常常会堵塞街道。出现这样的情形,不是在相互间的叫骂中得到缓慢疏通,就是在巡街的卫兵的呼喝声中迅速得到缓解。间或有人高喊抓小偷,引得一番鸡飞蛋打之状。

蓬勃的国际性贸易,在这里表现的极为突出,世界各地的特产都可以在这里买得着,就看你能不能出得起价钱,撒马儿干人的腰包又一次鼓了起来。街头出现了许多从远方来此碰运气的商人、手艺人甚至流浪汉,他们都抱着发财的目的汇聚到了撒马儿干城,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是没有区别的。最不济的,一把火不思乐器,就可在撒马儿干城街头的一角,旁若无人地弹奏了起来,引得那些有些闲钱之人故作大放地扔下一枚铜币,一天下来,温饱也没有问题。还有游吟诗人,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大声地诵读着自己的杰作,或者对着围观之人大谈着古代伟大君王的神奇故事。

撒马儿干城内的集市一年一个样,其规模已经是蒙古人到来之前的两倍,靠近清真寺附近的街区集中了全城最奢侈的店铺:丝物、瓷器、漆器、珠宝、香料等,光丝织物,就有十多个品种,这得益于整个河中府稳定的税率和官府的不干涉政策。当然若是试图偷税或贩卖违禁品是个例外。就连当年赵诚命令办的官办“公司”,也都全部解散,让本地人接手,当然也可以让官府得到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