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人家祖世居中原,均是有才学之人,辽亡时,贵祖当年为何不投奔耶律大石?”王敬诚忽然问道。
“从之老弟有所不知,西辽虽也是耶律氏一脉相传,然却是独立一国,与中原没有太多干系。家祖虽对西辽有所耳闻,却与他人一样,仅是道听途说罢了,逞论效力于西辽国?大石林牙,也是人中龙凤,只是契丹人远道而来西域,本就是少数中的少数,西辽国中百姓却是杂姓,突厥人、回鹘人、波斯人为主,又有少数契丹人、汉人、吐蕃,以少御众,应该有些力不从心吧。然大石驾崩,子孙后世却是不肖,让乃蛮屈出律鸩占雀巢。”耶律楚材道。
耶律楚材有些惋惜,然而却没有什么怒其不争的意思,这跟他后来所展露的心态不同,而赵诚却是少数特别关注他内心变化之人。
“我听我管家说,大石在位时,国中官话似以汉话为主?”赵诚问道。
“这个是自然,大石时,大都采用旧制,即两面官制,族人行族法,汉人行汉法,凡八十八年,皆有汉文年号,死后有汉式谥号,公文以汉文与契丹文为主。如今这里还有不少汉人为民,与他族杂居,却也相安无事。”耶律楚材道。
赵诚看着城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和夹杂在其中中原人士模样的人,心中很是怀疑他们如今的语言。
耶律大石的统治留下了一些痕迹,那耶律大石平生只穿丝绸,末代公主浑忽出嫁时,坚持如汉女般梳妆,来自中原的先进技艺也有不少。然而,这里是东西方交汇的地方,多民族多宗教交汇,其俗渐染是很自然的事情。
“耶律大人,你识得契丹文吗?”赵诚冷不丁地问道。
“不识!”耶律楚材承认道,他答得相当干脆。赵诚这忽然发问,让耶律楚材这个契丹人突然感觉到有些不妥之处。
第八章 征服与反抗(一)
大河总是孕育着文明。
有两条大河发源于葱岭(帕米尔),北面的一条叫做药杀水(即今锡尔河),南面的一条叫做乌浒水(即今阿姆河),葱岭存积万年的雪川,让这两条几乎并行的河流浇灌着沿途数千里的农业区、牧场与沙漠中的绿州,一路向西北流去,注入花剌子模海(今咸海)。
这两大河流域曾留下汉帝国使者和唐帝国高僧的足迹,又曾经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政权,因为这些政权曾经是从东方祁连山北昭武城迁移而来,故称“昭武九姓”。其中有个康国人的儿子曾一度让唐朝的皇帝不得不逃离长安。
这两条大河流流域的居民最早是雅利安人种的土著,这一地区曾经和现在都拥有着灿烂的文明,然而从来就没有兴起过以此地区为根据地的大势力,因为它始终处于强大势力的包围之中,从来就被包裹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轮番统治与侵袭之中。
西方的波斯帝国带来了波斯人的文化与艺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曾经远征至此陨命,却留下希腊人创立的大夏国,大食帝国却带来了真主安拉的福音,南方印度人的佛教文明也在此一度兴盛,东方汉帝国与唐帝国也轮番将自己的官方代表和军队派驻此地,并带来东方的织物与技术。其间是安息帝国与印度孔雀王朝的势力所及范围。
游牧民族也不甘示弱,匈奴人迫使月氏人向此迁徙,大月氏人迫使塞种人灭亡了希腊人的大夏国。紧接其后是突厥种的回鹘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并且灭亡了统治河中地区1的萨曼王朝,而耶律大石携着契丹人和各部族曾控制着河中地区的局势。
花剌子模国即是“昭武九姓”之中的“火寻国”,这个国家本在咸海与里海之间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玄奘也曾对这个国家有过记述,该国利用喀喇汗王朝的内斗与西辽的衰弱及屈出律的篡国,迅速占领了河中地区,成为整个河中及附近地区的霸主。
当成吉思汗的大军到达花剌子模国东方边境的时候,河中地区的居民大部分是突厥人,波斯语与突厥语是国际性语言,而阿拉伯语则因为宗教而占着优势的地位。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让这个地区的宗教交织着政权的权力更替。波斯教(祆教)、佛教仍然在此流传,被罗马教廷判为“异端”的景教在此壮大并传往更遥远的东方,因为前三种宗教而让摩尼受到启发形成了自己的教义。然而,如今在河中地区及南方呼罗珊地区2和西方波斯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唯一宗教是伊斯兰教。如今已经灭亡的喀喇汗王朝曾经的建立,带来了两个意义,一是让本地区的居民突厥化,二是让本地区的文化伊斯兰化。宗教战争此起彼伏,曾无数次让人类自相残杀,正如一首突厥战歌所唱的那样:
我们像急流奔驰,
我们出现在城中;
我们毁坏佛寺,
我们在佛像头上撒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