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色列人的战争,让阿拉伯人快意识到,要打败以色列,还需要新的队友,埃及是不可缺少一环。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的独立运动很快得到了中东其他地区的支援。而因为在埃及问题上英国人惹恼了中东人,很快阿拉伯地区的人开始“拒绝”英国军火,转而向苏联、德国甚至是美国求购武器。
由于得到了阿拉伯兄弟们不断地支援,加上英国人在这儿传教和当地旧宗教势力的矛盾不断激化,到1956年,埃及爆发了反抗英国殖统治的起义。虽然英军象历史上一般,联合以色列人轻易地镇压了这次起义,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但是在这个时候英国人象历史上一样,却又遭受了其他三个欧亚流氓的暗算,哪怕是和英国“关系不错”的德国,这个时候也规劝英国人放弃埃及。
阿尔托利娅使尽手段地给“日不落帝国”续命,但是英国工业生产力和主体人口不足的天然缺陷,随着时代的前进正凸现得越来越明显,其维持全球霸权这时早已是白日梦,维持欧亚霸权也象是笑话一般,就连想保住中东利益,在其他“四大流氓”加一个美国都看不爽的情况下,最后也就只能万分不甘地放弃了。
这个时候,从前阿尔托利娅准备后的后手,居住在西奈半岛的“中东基督徒”开始发挥作用。迫于无奈,英国人同意埃及人自治。但就在英国人宣布退出的第二天,居住在西奈半岛“阿拉伯基督徒”宣布独立脱离埃及成立“西奈共和国”,硬生生地将埃及一分二。
在中东地区,西奈共和国是林汉一家人跳大神整出来的“怪胎”。而后,这个不到两百万人的西奈共和国,很快和以色列人抱团取暖。他们联手控制了半条苏伊士运河。而后为了苏伊士运河经营权,其和新独立的埃及的冲突也是持续不断。为了这一条苏伊士运河,两家甚至干出深船封锁河道这种天怒人怨的事来,并一度导致运河中断运营长达五年之久。(真实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绝望中死去的甘地
摔碎的印度盘子
1953年的时候,印度死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甘地。全名,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
比起历史上他在1948年印度独立后死于某个疯狂的宗教份子的刺杀,这个位面他倒是幸运地逃过那次刺杀,最后“善终”。
但是,如果命运可以选择的话,甘地一会定会选择那个“真实”的,他被刺杀的历史,而不是这个被穿越者改得面目全非的历史。
因为到甘地因为衰老而死在病床上为止,他都没有看到印度独立自治的希望,而是怀着对印度未来命运的恐慌与忧郁死去的。
“我很不甘心啊……印度被分裂了,而且分裂成了很多个碎块。”
这是甘地死前不甘的呓语。
他没有看到印度脱离英国的统治,却看到了印度的分裂,看到了在旁遮普省和南克什米尔地区,以锡克人为主“卡利斯坦国”的成立——这是他这些年为印度人争取独立取得的“最大成果”。
当然,甘地本人是宁自己死一百次也不想看到这个“成果”的。
甘地死前都忘记不了他在1949年访问新中国,面见新中国第二届领导人时的情景。当时他以为新中国这边换了人,对印度独立运动的态度会有所转变。
然而甘地在北京住下之后,这国这边的报纸,却开始长篇累牍地向民众普及“印度”“自古以来”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的历史。虽然甘地是印度人,看不懂汉字,但是他手下有人看得明白,中方在这事上的态度可想而知了。
在后来的几年里,英国人在国际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压力,印度北边的苏联人也没有少对英国人下眼药,一直暗中鼓动着靠近克什米尔地区和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闹独立。
而中国方面,这时也高叫着:“新中国支持印度‘各族’人民争取独立自主的权力。”的口号。苏联人倒是想给甘地留个相对完整的印度好给中施加压力,但是中方却在叫嚷支持印独运动的同时,往里面渗了私货。
而英国人在看到旁遮普地区的局势愈来愈不稳,其殖民地军队中的锡克人也越来越不老实的情况下,果断地在1951实行了“壁虎断尾”的手术,直接给闹得最欢腾的锡克人松了绑,“大大方方”地让他们“独立自治”了。
锡克人是印度军队中除了人数最少的廓尔喀人外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印度殖民军中锡克人的数量更是高达百分二十。锡克人一去,余下的印度人或木斯林人组成的印度殖民军,其战力就成了战五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