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美国舰队虽然装备了大量的警戒雷达,却全是固频雷达,极易被干扰。美国舰队中的雷达兵发现雷达被干扰后,报之上级,上级又向值班的副舰长请示,副舰长叫醒舰长再请示,这又浪费了宝贵的两分钟时间。
而在这两分钟的报告再报告的时间里,美国舰队中的无线电监听室,监听到了更多的无线电指令,虽然对方使用的是简短的暗语,但老练的无线电监听员,却已听出了不对劲的地方。
但是官僚主义和繁琐的一级接一级上报程序,阻碍了舰队作出及时的反应。
没等他们的上级通过无线电呼叫旗舰,唤醒在正在熟睡中的舰队司令金梅利上将,位于舰队右翼前方的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就在间隙不到三十秒内,连续响起猛烈的爆炸声。
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条例,夜间行驶时,为防敌方发动夜间雷击,会在主力舰队外三十到五十海里之间,布设大量的巡逻警戒舰。执行这些警戒任务的,都是以巡洋舰为首,驱逐舰辅助的警戒舰队。
仗着舰灵对战场敌舰分布状况的“制情报权”,日本海军的雷击舰队选择美舰西北方警戒舰队最薄弱处为突破口。
先前美国监听人员听到的短暂的无线电报,正是“出云”号巡洋舰上的无线台电报员发出的电报,指引跟随在身后的五十条鱼雷艇行动方向的指令。
和体型较大,雷达反射讯号强烈的大和号不同,相对“矮小”的出云号可以逼近到距美舰约三十公里处不被雷达发现,出云号就是在这个距离发出的无线电指示。
而在二十六分时,监听人员听到的密集的暗语指令,则是出云号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指引突击的鱼雷艇作最后的航向修正。
而对体型更加“矮小”的日式鱼雷艇,美舰的雷达甚至要等到其逼近至一万米以内,才有可能发现对手。
至于从德国进口的s3鱼雷艇,由于其体型更加矮小,反射讯号更弱,雷达的发现距离就更近了,理论上说,其甚至要逼近到七千米处才有可能被雷达发现。
关于美式雷达的探测能力,则是来自英国人战前提供的情报。英美在彻底闹翻之前,两国间对雷达技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英国人的雷达技术本就高于美国,英美彻底翻脸才刚刚不久,目前美国海军所用的雷达大部分都是使用了英国的技术(旧式的用自己技术的则性能不足)。
战前,英国人应日本人的要求,“热心”地提供了一套性能和现役美国海军雷达性能相同的“样品”,正是通过这套样品的反复测试,开战前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雷达的性能了如指掌。
三点二十五分时,美舰雷达受到铝箔干扰带强烈干扰时,偷袭的鱼雷艇中,日式鱼雷艇已冲至约一万米处,但突前的三艘s3德式鱼雷艇,已逼近到最外围的一艘奥尔良级巡洋舰塔斯卡卢萨号约八千米处。
此时日舰在这时才释放铝箔干扰带,正是为了掩盖鱼雷艇的踪迹。
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所在位置,是这支太平洋舰队右翼警戒群相对最薄弱处之一,包括他在内,附近五千米内,只有一条巡洋舰和三条驱逐舰。
日本海军的夜袭舰队,就是选择这里做为突破口。
借着铝箔干扰带争取到的最后一分多钟的时间,三艘s鱼雷挺冲到距离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只有三千五米的距离,三艇先后将六条九三酸素鱼雷瞄准他全部打了出去。
三点二十八分,先是三声次序响起的巨爆声,十几秒后,一个更加巨大的爆响撕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在黑夜里,即使在三十公里外,用目光也能看到塔斯卡卢号巡洋舰弹药库殉爆时发出的惊天闪光,而其殉爆时发出的巨响,也将附近其他军舰上熟睡的水兵惊醒。
这艘排水量约一万吨的重巡洋舰,在吃了三条鱼雷后,由于被引爆了弹药库,当场就炸成了两截,残骸在海面上仅支持了不到两分钟,就分头沉入南太平洋六月温暖的海水中。
不需要再“层层上报”通知金梅利上将了,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殉爆的巨响,以及在接下来一分钟里连续响起的爆炸声,本身就是最刺耳的“战斗警报”。
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中雷后不到四十秒,位于其后方三千米处的一艘美国驱逐舰,也轰然发生巨爆,一艘悄悄逼近的s3鱼雷艇,同样在极近的距离发射两发鱼雷,命中一发,当场给了这艘脆弱的驱逐舰致命的一击。
三点三十一分,当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正分成两截沉入太洋里的时候,距其约五千米处的另一条波特兰级巡洋舰,同样也发生了剧烈的火暴炸。
日本雷击舰队的第一波偷袭行动,领头鱼雷艇都是从德国进口的s3鱼雷艇,针对美国海军装备有大量雷达的情况,出击前这些s3鱼雷艇拆除了舰上能拆除的一切不必要的外置设备以减少雷达反射讯号,而操纵这些鱼雷艇的全是日本海军中的精英。
靠着冲近到近乎要“拼刺刀”的距离发射鱼雷,第一波的雷击舰队,成功地在太平洋舰队的警式舰防线上打开一道缺口,剩余的二十艘鱼雷快艇顺着这个缺口蜂拥而入,扑向距其仅有三十海里(约五十四公里)远的战列舰编队。而这波二十艘s3型鱼雷快艇身后,还紧跟着二十艘体积较大,装备鱼雷更多日式鱼雷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