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页(2 / 2)

如今的红军,经过两年的大发展,已经将根据地延伸到了长江边上。毗邻长江的洪湖这一带,现在就完全在红军的控制下。只是由于这一带的红军缺少重武器,无法对长江航道横行的外国军舰造成威胁。

依照基尔谈判的结果,湖南红军将在1934年九月发动秋季攻势,彻底解决湖南问题。这四门加农炮就是准备到时候用来封锁长江航道的。在这之前,根据地的红军已经在长江边上适合的地点,借助从前偷运进来的钢筋水泥,在德国工程师的指导下,秘密修建好了四座小型混凝土炮台。

大炮运到洪湖根据地附近后,在一座岸边的栈桥,借助一台小型起重机,拆成零件状态的大炮很快从船上吊装搬运下来,运到建好后的炮台内,然后在随船而来的苏联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迅速组装还原成火炮状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来自苏联的火炮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航道被偷运进洪湖根据地。主要为三十门762毫米的轻步兵炮,一百门50毫米的迫击炮,红军手中的火炮,从来没有象今天这么充足过。

而炮手方面,虽然林汉前期也派出相应地炮兵教官进入根据地培训,已培养出一些炮手,但数量并不是太够。好在苏联方面也已想到这一点,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批火炮,也派出相应的炮手和教官进入根据地指导红军。

在援共这一点上,林汉有些小瞧斯大林了。林汉的出现,虽然在过去狠坑了斯大林两次,但对于处于困境的苏联来说,林汉所极力主张的“中苏德”三国联盟,建立社会主义轴心,赤化整个世界岛。这个野心勃勃的设想,同样也让斯大林看到了摆脱面前被世界孤立不利局面的契机。

而整个1933年,南方红军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中国革命本就和苏联一脉相承。“因为手下几个愚蠢的蠢货而和中共关系闹僵”,在斯大林看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身为现实主义者的斯大林知道该如何弥补。在任培国苏联之行,消除前期的误会之后,斯大林在心里就开始重新构思对中国革命态度的定位问题。

在他看来,希特勒的“合作”明显是别有用心,但这并没有什么。国与国之间,从来不都是这样的吗?这才是正常的。

而苏联的东边,出现一个对苏联亲近,同时可以对抗日本的强有力的红色政权,为苏联解决东部的压力,避免未来苏德间爆发战争时,苏联可能要两线作战的问题。这是一个很美妙的设想。

几万条步枪,百来门迫击炮,加上几门沙俄时代留下来的旧炮,对现在的苏联来说算什么?

援助红军的加农炮虽然是沙俄时代的旧炮,却是那些货色中质量最好的,送来中国前还翻修过一次,性能其实并不差。在过去,林汉援助红军的火炮,大都不是从德国出口的,而是通过弗郎西斯出面,从法国人的仓库里廉价买来的一战旧炮。

一战德国战败后,德国国防军战时生产的火炮在战后几乎全成了法国人的战利品。一战时法国人自己就生产了海量的火炮,这些德国货最后的收场大都被回炉炼钢。只有少部分作为纪念品留了下来。所以林汉在法国人这儿所购买的,也不过是重量最轻的58毫米法制迫击炮,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其轻巧便于机动。同时体积小也便于隐藏偷运。至于炮弹,为了省钱林汉干脆让自己在基尔的工厂自造。

考虑到还要和南京国民政府做生意,希特勒和汉娜都坚决反对对红军援助德制火炮这种露骨的事情(不过这个时期的德国受制于凡尔赛条约,军工生产一塌糊涂,也没有象样的火炮)。所以后来林汉才不得不从日本人方面下手,购买他们轻巧的九二式步兵炮。

在1933年,早期红军手中最多的火炮,几乎全是林汉提供的迫击炮。好在这个时代中国国内的军阀也都严重缺乏火炮。影响倒是不大。此外红军装备的最多的另外两种武器就是林汉提供的掷弹筒和简易的榴弹抛射器。

一直到斯大林派人送来这批107毫米重炮之前,红军手中最强力的火炮,居然是林汉从海里捞上来的那门卡莱尔号的海军炮。

在余下来的几个月里,苏联人通过长江航道,一直秘密地朝洪湖根据地偷运火炮。之所以不走东山港航线,主要的原因还是那儿离长沙距离太远,交通不便,倒不如通过长江航道走私偷运更来得快捷。

在九月之前,苏联人一直通过长江和东山港这两条渠道,不停地朝红军这儿输入武器弹药。而三省的红军也疯狂地开展大练兵活动。在这过程中,斯大林也不是完全那么大方卖肝卖肾地援共,林汉还是支付了他一部分的费用——所以不再运送德国的军火,一是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从苏联远东调运军火要比德国本土运过去便宜得多。而苏联产的军火价格也比德国货确实便宜许多。加上斯大林也只收了炮弹的费用,其开出的价格也是不过是象征性的“三折优惠价”。

1934年九月,来自在福建整编换装完毕的五万红军进入湖南,和当地的红军会师后,红军准备了近半年的秋季攻势终于开始。

红军的战略目标很简单:一战彻底解决湖南问题。

三地红军加起来,参战兵力超过三十万人的主力部队,直接对湖南何健的湘军发动全线猛攻,抢在周边军阀和南京政府反应过来解决湖南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湖南的湘军在红军的“压迫”战术下,其主力已经被挤压到常德、长沙、岳阳三地这块狭小的三角地带中。湖南湘军本土的兵力,本来也就只有十个杂牌师,前期与红军的战斗已损失不小。算上地主武装、民团和这一年的扩军,总兵力也不过十万人。如果再除去中国特色的“吃空饷”,挤掉水份后,撑死也就是七、八万人。红军之所以准备到今天才全面开战,主要是为了防止周边的军阀出兵干涉。以及前期根据地扩张太快,根基不稳。

如今土改完成,根据地建设初具规模,湖南各地的农村赤卫队、游击队也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长成,发动总决战,一股作气解决湖南问题的时机已完全成熟。

到了九月初,红军发动了前期攻势,很快清除了长沙外围的据点,逼得外围的守军退缩长沙内。三地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