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页(1 / 2)

殿内众人闻言之后,很快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个个占得笔直,整个过程不过半分钟时间。

萧云贵很满意他们的迅捷,军人该有的就是这种雷厉风行的态度。走上自己的主位站定后,萧云贵摆摆手道:“坐下!”

殿内数百人身后都有自己的座位,在一起向萧云贵敬了一个西殿特有的新式军礼之后,众人整齐划一的坐了下去,没有人出声,也没有人矫情,更没有人推让,他们的作风已经有了后世军人的风采。

离萧云贵最近的便是讲武学堂的校长,上海军政司的林启荣,自从萧云贵给他安排了创立讲武学堂这个任务后,他一直完成得很好。在他对面的是上海军政司的王闿运,他在上海讲武学堂里任职副校长,同时兼任政治司司长,他和林启荣一样都是兼任讲武堂要职的。让林启荣和王闿运两个上海军政一把手兼任讲武学堂的校长和副校长,足见萧云贵对讲武学堂的重视。

随后便是讲武学堂西洋教官顾问团的总顾问李斯特和他的助手巴里特。这两人就是当初萧云贵攻打上海之时结识的两名英国军官。李斯特一度曾经担任过太平军的军事顾问,但后来被文翰勋爵召了回去。当时李斯特还是军人,英国军人抱定为女王效忠的思想,所以李斯特向萧云贵请辞。但回到国内后,李斯特马上被解除了军职,除了他平时得罪了太多的上司之外,擅自出任一支武装力量的军事顾问,这个罪名还是多少起了催化作用。最后李斯特失业了,还面临一些军事法庭的起诉。好在好友巴里特等人的帮忙,李斯特最后只是被开除了军职。

李斯特在国内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纠结了几名朋友返回了上海,他接受林启荣的邀请,成立了讲武学堂外籍教官顾问团,负责为讲武学堂招募合适的外籍教官。

在李斯特看来,他已经不是英国军官,出任太平军的教官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且太平军并没有和英国敌对,他的行为也不算叛国,更何况李斯特一直坚信今后太平军一定会取得全中国的控制权,他这么做只是想为祖国和女王争取到潜在的朋友。

历史上太平天国的外籍军人有数百人,忠王李秀成手下的洋人志愿军就有200人左右。这些人来自欧洲、美洲、澳洲、非洲,来自非洲的战士就有五六十人之多。来自欧美、有姓有名、其事迹可考的共有13人,其中英国5人,美国4人,法国2人,意大利1人,希腊1人。有6人在战斗中牺牲,这数字还不包括他们的家属,如英国人呤唎的夫人玛丽。

而现在萧云贵已经改变了历史,英国退役或者说是被人抛弃的军官李斯特成为这支外籍军官团的指挥官,也成了外籍教官顾问团的总顾问。经过李斯特和巴里特的努力,他们为上海讲武学堂招募到了外籍教官共有三百四十二人之多。

由于萧云贵的太平军占领了上海,同时他开明的商贸政策进一步刺激了列强,比如他废除了内地的苛捐杂税,让外贸货物能更加廉价的进入中国市场,这一点就让列强们赞赏无比。并且萧云贵代表的西殿太平军甚至取得了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暗中支持,英国议会甚至发出支持太平天国推翻满清帝国的动议,虽然随后这个动议被英国议会以微弱多数票否决,但足见列强在所谓的中立立场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向。

在看似开明的西殿太平军和愚昧落后的满清两边,列强们都开始有意无意的偏向太平军,而这背后,萧云贵那庞大而野心勃勃的投资计划也是重要的一环。仅仅只是铁路、电报线路和军火采购以及一些民用工厂的建设订单就让列强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太平天国,至少他们保持中立的时候,和太平天国的合作以及贸易是毫无阻滞的。

这并不像满清那么的虚伪和推脱,用英国新任公使包令的话来说,他受够了满清那些官吏充满虚伪和自以为是的官腔,包令年初时才到中国,就照会五口通商大臣(虽然只剩下三口了)叶名琛,包令希望亲自到北京递交国书,并商谈换约之事。但如今数个月过去了,包令的照会还一直在五口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和北京三个地方推来推去,没有答复,也没有下文,一切都是一个等字。

正是由于列强们的倾向,李斯特的招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很多各国退役的军官都来到上海碰碰运气。不得不说西殿给外籍教官们开出的薪水是他们原来供职的国家军队中的五倍,很多军官甚至是辞职前来应征。但西殿讲武学堂的要求也很严格,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是没有机会的,并且西王更喜欢有实战经验的军官。

现在就职于上海讲武学堂的三百四十二人外籍教官中,涉及了几乎所有陆军兵科,他们负责编写兵科教材,负责向讲武学堂的中国教官指导训练,最重要的就是向中国太平军将士们传授他们来自实战当中那弥足珍贵的经验。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最初的一千多名西殿抽调的军官和近卫青年军们已经适应了这些洋教官。他们虽然在文化和习俗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有一点他们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军人,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这是西殿讲武学堂第一批学生学到的第一样东西。

在经历过争吵、打骂甚至是群架之后,一群中外的军人很奇怪的糅合在了一起,原因很简单,双方都需要对方,需要通过对方来证明自己。

第三百三十四章 实战范例

李斯特以下共有三十八名洋教官列席,上海讲武堂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五种兵科,下开有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卫生学、制图学、弹道学等二十多种学科,这三十八名洋教官正是各兵科的主管以及各学科的主讲教官代表。

不得不说这些洋教官对讲武学堂的贡献,他们不但编制出了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工作教范、野外演习、后勤保障、军伍卫生条令等各兵科、学科的规范教材和军令,最重要的是他们把热兵器大规模使用的经典范例带给了太平军。

一支军队中老兵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老兵们在战场上活了下来,他们从血与火中带回来的宝贵经验是一支军队的宝贵财富。李斯特等人都是各国退役的老兵,他们带来的宝贵经验可以让太平军得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萧云贵从讲武学堂的军官教材中看到了《实战范例》,当中各国教官把他们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和列强经典战例都编写了进去。从拿破仑战争时代那些经典的战例到英法在殖民地的战争范例,从美国对土著印第安人的战争到最近的克里米亚战争推演,甚至还有赤裸裸打脸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例。

萧云贵详细阅读过,结合他和洪韵儿知道的一些历史来看,李斯特他们编写的这部《实战范例》可以称得上一部经典的战争范例书稿,当中没有隐藏,也没有夸大。萧云贵从中看到了李斯特等洋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而这些正是国人缺少的。

也不是说太平军没有自己的战争经验,而是太平军诸多高级将领甚至包括原来的萧朝贵文化水平都不高,更别提下属的将士们了。他们打过很多恶战和血战,他们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他们不善于总结,或者说不善于把经验总结为更加科学、规范的军事条例。

虽然太平军和后世湘军一样,也编过一些让人容易记住的歌谣来给士兵们传授战争的经验,甚至湘军通过歌谣规定过壕沟要挖多深,墙要筑多高。曾国藩的扎营之规就说过:扎营垒以利攻守。扎营之地,忌低洼潮湿。水难泄出,忌坦地平阳。四面受敌,忌坐山太低。客山反高,忌斜坡半面,炮子易人……每到一处安营,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立刻修挖墙壕,限时成功,未成之先,不许休息,亦不许与贼搦战。墙子须八尺高,一丈厚。筑墙子不用门板、竹木,里外皆用草坯土块砌成,中间用土筑紧,每筑尺余,横铺长条小树,庶免雨后崩裂之患。上有枪炮眼,内有子墙,为士卒站立之地。壕沟须一丈五尺深,愈深愈好,上宽下窄。壕中取出之土,须覆于二丈以外,不可太近,不可堆高,恐大雨时,客土仍流人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