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1页(1 / 2)

实际上,此时除了那些藏在暗处的始作俑者,在其他中书重臣看来,此事多有蹊跷,但最终却是牵扯了晋国公赵柱国的精力,闹吧,闹的再大,也不过是出一口气罢了,还能靠着此事,保住枢密使这个位置不成?

而长安府初立,人心未定,不定闹到最后,还能趁机从周枋周定庵手里,把长安府接过来呢。

所以,在大秦成武七年,闹的京师长安沸沸扬扬的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当街殴斗一案,开始时,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在朝臣不约而同的刻意压制之下,几乎没见多少争论,而事涉晋国公赵柱国,只要稍微有着谨慎之心的京官,也不会妄言什么。

而朝局还是那般,充满了紧张的气息,从中书,到六部,文臣们蓄势待发,群起参劾枢密使李承乾,逼其辞位就在眼前了。

逼着一位枢相辞官归老,这在大秦历代都从未发生过,许多已经被知会到了文臣,都兴奋了起来,并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如果成了,他们确实也在创造大秦的历史,不管后果是什么,光就此时而言,留名青史的诱惑,没有哪个文臣能够淡定视之。

但让这些已经跃跃欲试的文臣们没有想到的是,大秦成武七年二月间,这场起始于枢密使李承乾上书请建新军之议,接着受到文臣们群起攻讦的朝争,到文武争论不休,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毅然上书,参劾枢密使李承乾,欲夺其枢密使之位时,这场突如其来,却又注定如此的大秦内讧终于来到高潮。

但之后……却是急转直下,没有人预料的到,结果竟然会是这般……

即便是参与其中,使尽了手段的赵石等人,也不会想到,这场看上去生死攸关,事关大秦军事改革,朝廷军权政权交替,以及他们自身荣辱的一场风波,到头来,不过是一场兴革大政的开端罢了。

而到了这个时节,大秦成武皇帝陛下的雄心伟略,才真正的稍显端倪……

第1430章 踏青

大秦成武七年二月中,在朝堂上风雨欲来之际,侍御史蒋书上书参劾参知政事周枋,言辞激烈,矛头更是直指参知政事周枋自掌长安府以来,内外混乱,判事鲁莽,不公,使长安府初立,便威望受损,辜负圣心之事。

洋洋洒洒数千言,引经据典,显然,处心积虑久矣。

这个时候,中书重臣们便不能坐视不理了,因为侍御史蒋书官儿虽不大,但与大理寺少卿,掌都察院事的张世杰交从甚密。

而于此时上书,其心难测,若是拖延不决,很可能作为天子近臣的张大人,许就要赤膊上阵了。

到了那个时候,麻烦定然不小。

而纠结于长安府事,却是会让如今的朝堂政争,变得更加的扑所迷离。

在这个上面,中书重臣们自然明白,最让他们头疼的其实是周枋审结的案卷也已经到了……

其实没多大的故事,这案子太简单了,别说周枋这样审过无数案子的刑名大师,便是从刑部拉来一位牢头,将涉案的这些人挨个刑求上一遍,也能弄出这么一个结果来的。

不用说了,几个文人士子串通一气,陷害他人,而长安府衙之中,无论当初前去捕拿的衙役,还是最初审案的那位提刑官儿,皆都招认,无论是捕拿人犯,还是审案过程之中,都有着故意为之的成份在里面。

还是那句话,三木之下,没有什么英雄好汉,也没有什么东西是问不出来的。

这案卷之上,并没提这些长安府官吏为何人指使,才会去触晋国公府的霉头,许是问不出来,更大的可能则是不想牵连太过,被人当成了刀剑来使。

当然,让中书重臣们纠结的地方不在于是哪个在乱上添乱,让他们头疼的是,这案子审下来,无异于是长安府自己认下了罪责,清清楚楚,再也改动不得。

说实话,和晋国公府硬碰,中书重臣中没有谁有这个底气,即便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李大人,轻易也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

但周枋将案卷这么送上来,让长安府这边干干脆脆的揽下了罪责,还是让重臣们一阵腻歪,凡是看过案卷的,估摸着心中都要嘀咕一句,之前真是高看了这厮,如此毫无风骨可言之人,怎可当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