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页(1 / 2)

赵石拍了拍他的肩膀,再次道:“还记得你的誓言吗?”

不颜昔班愣了愣,随后退了一步,一个军礼下去,大声道:“天神作证,当我,汪古部的不颜昔班重新等上汗位的时候,将不会忘记任何帮助过他的人,大秦将永世都是鞑靼人的朋友,即便苍山老去,河水干涸,鞑靼人也不会忘记今日的誓言。”

赵石笑了笑,誓言这个东西的有效期有待商量,但现在,他不怕鞑靼人反悔,不过当鞑靼人聚拢在他的战旗之下的时候,河套……便也是大秦的囊中之物了。

而失去了塞上粮仓的西夏人,还能剩下什么呢?

宏伟的战争蓝图,早已经在他心中筹划已久,这一战的目的,可不光光是金人的河东之地而已,他的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大同一下,北方两个胡人大国,便彻底失去了主动权,西夏的战略情势也将变得糟糕无比,攻取西夏的时机也就大部分成熟了,这个位于大秦侧后的强敌,也再没有什么仗持可言。

到了那个时候,赵石的目光遥遥望向东北,那位蒙古人中的雄鹰也将被限制在东北一隅之地,当大秦统一中原天下,来去如风的蒙古人也将成为待宰羔羊,也就和以往汉人面对的那些胡人没什么两样了。

“木华黎。”

早已经等候在帐外的木华黎应声而入,一个军礼行下。

“起来吧,这是不颜昔班,你们见过的,我命你率自己所部随其北上,此行之目的,听不颜昔班的,打仗却要靠你才成,记得,速去速回……”

木华黎看了不颜昔班一眼,心中有些疑惑,但他不会有半点犹豫,立即大声领命,能回到阔别已久的草原,那种兴奋对于草原人来说,是无法言喻的,就像汉人说的那样,富贵不还乡里如衣锦夜行一般,其诱惑力比让他亲自率兵攻下金人西京还要来的强些呢。

当年聚于鞑靼草原上的几个人,合撒儿,博尔术远在东北,桑昆正在北方草原随着父亲征战不休,其他几个人,却已经全到了大秦,汪古部的额浑已经成为人妇,汪古部的小王子正准备带着复仇的怒火重回草原,木华黎对于能回到草原上放马奔驰充满了向往。

而大秦的大将军赵石,却已经统领千军万马,围住了金人的西京,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谁也猜不清将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第0892章 大同

大同这个地方与河洛不同,河洛虽也可称之为控带山河,九州腹地,有王者之气,但大同不一样,自从建成,便是为了防御北方胡虏而设,一直以来,都是边镇一般的存在。

河洛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大同则城高池深,长城环绕,不论胡汉据之,皆驻有重兵把守。

自辽国契丹据有云内,这里更是被契丹人当做了陪都,称之为西京,改名为大同,这也是大同名字的由来。

而契丹人也没少在这里下工夫,大同最终成型也是在契丹人治下的时候,那时契丹人称大同“非亲王不得主之”或“大抵西京,多边防官”。

这般说来,大同的作用便说的极为明白了,契丹人兵强马壮之时,这里还是边防重镇,那时契丹人一边防着北方草原部族南下,一边也将这里作为辽国进军草原的起始之地。

乃至于金,作用并未发生什么大的变化,甚至于,很多任西京路安抚使的任所都在大同,后来一些金国官吏为了享受,又不愿为大同的边将们所掣肘,这才移到太原。

后来金国在西京还设过一整套的理政制度,设西京尚书省,辖制下边半壁山河,到了海陵王时,才罢废下来,只设西京留守等官职,可以说,自契丹人到此,一直到如今,每一次的沿革,都伴随着千里之外的胡人京师的政治风波,而大同在北地的重要性也就一览无余了。

而西京作为中原往来草原的通道,在契丹辽国时,曾经鼎盛一时,这里曾设有边市,也曾有胡人部落首领络绎不绝的自这里经过,到辽国京师纳贡称臣,在辽国,金国鼎盛的时候,西夏人的使节每年才会从这里经过,向两国进贡,那时候大同之繁盛,几乎盛绝北地,闻名诸族。

不过实际上,到得如今,随着秦人北渡,西夏人年年来犯,西京大同的辉煌早已过去,连鞑靼人也不愿再受金人辖制了,还有什么使节会路过这里呢?

而今这里也彻头彻尾的成为了金人西部边防重镇,驻兵十余万,与太原互为倚仗,控制着河东诸地。

作为大同最高军事长官的西京留守海珠儿,实际上身上还挂着西京路安抚使的职衔儿,掌握着河东军政大权。

完颜和尚,独吉思忠陆续到来,其实便有掣肘这位西京留守的意思在里面,但两人也是倒霉,争锋秦人北渡,太原府一战,直接让太原守军十余万大军几近于全军覆没,太原屏障,已不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