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随着慢慢长大,懂了点事,再加上成绩也不错,不少大人见面都夸,一平真是个好孩子乖孩子之类的,这样的话听多了,好像也没办法不乖?所以,我现在想想,后来变成乖孩子,应该是大人们教育的结果。”
“呵呵,看来我以后有了孩子,也可以学学这一招。那你为什么会把这篇小说投递出去,而且直接投递到收获去?要知道,收获采稿的要求,要求很高。”
“投递的原因和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钱,”冯一平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我妈妈的病,以及家里新建房子,欠下了不少外债,从四年级开始,我的学杂费,总要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才能陆陆续续的交完。
比如秋天家里的一些经济林,板栗,桐子之类的卖了以后,能交一部分,如果运气还好,家里养的猪,没有得病,能顺利的养到年底,在年前杀了,卖一些,才能把剩下的交齐。
而初一的学费,比小学的又上了一个档次,我记得很清楚,要45块,当时家里连5块也拿不出来,爸妈就准备了3块钱,是用来把米换成饭票,要交的柴火钱。
所以,在那个暑假,我就一直想,能不能想办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帮家里,也帮帮自己。
我就在山上边放牛砍柴,边琢磨,后来的一个晚上,在邻居家里看到一本故事会,猛然觉得向杂志投稿,是一个路子,也是我唯一的路子。
刚好那会,砍柴时,不小心把脚戳了一个大洞,也没办法继续砍柴,在山上只能单纯放牛,所以有时间来想写点什么,那几万字,我写了一个多月。
至于为什么向收获投稿,纯属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只知道这本刊物,要是明白它的地位,说不定我还真没有勇气去做这样的事。”
冯一平在上面说的很顺畅,下面的观众里,有一些人,却已经红了眼睛,这里面,有些是和他小时候经历相似人,他说的这些,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另外一些,则是感情丰富的女性,比如黄静萍,比如金翎,包括方颍芝。
黄静萍是大概知道冯一平之前的日子,但是,知道的并不是很详细,而金翎,更是第一次听说这些。
一向自恋身世的方颍芝,这时觉得,原来自己的童年,和冯一平相比,要幸福的多。
女主持人当然也一样,“那你真是个乖孩子,那么小,就知道想办法为家里分担。”
“其实也没你说的那么好啦,”冯一平依然笑着说,“我写小说,其实也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
第四十一章 台上笑,台下哭(中)
“读初中的时候,其实就不能称作小孩,而已经是男孩子,懂得偷偷的看女生,用我妈的话说,就是开始也懂得要讲点好看,用书面语来说,就是开始注意个人形象。所以,当时就想着,最好能在将来要同学三年的女生面前,留个好印象。具体的说,就是尽量穿得得体一点。但是,我当时只有两件体恤,其实都不是体恤,准确的说,是汗衫,一件洗的发黄,另一件上面,破了好几个小洞,虽然平常都是粗茶淡饭,但那正是抽条的时候,长的快,原来的裤子,很快就变成了类似女孩子穿的七分裤或者八分裤,凉鞋也没有一双,平时都是趿拉着爸妈穿破的解放鞋。当时自己想得挺美,心说如果这篇小说发表了,拿了稿费,我跟爸妈要求,买上两套衣服,再买上一双凉鞋,一双便宜的运动鞋,他们应该会同意的吧。”
他本来以为这些话,会让下面的人笑起来,没想到,完全不是他要的那种结果,黄静萍正把头埋在金翎的肩膀上,两个肩膀抽抽的,而金翎,这时也在揉着眼睛。
自己学校的那些同学,是做梦也想不到,现在这么风光的冯一平,早几年家里竟然如此困难,连金老师在内,大家都很沉默。
其它高校的学生,原本对清华的这个出风头的家伙,多少有些意见,听冯一平这么一讲,现在谁还会计较那个?
特别是现场的观众里,无论是依然在校的学生,还是已经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那些和冯一平一样,出身农村的人,听了这些,更是唏嘘不已。
他们这并不是怜悯或者同情,而是被冯一平的所作所为感动。
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小小年纪,就懂得为家人着想,并且想方设法的,想为家里多出一份力,真是听话又懂事的乖孩子!
冯一平觉得这情况好像不对,拜托,这又不是以把人搞哭为成功标准的《艺术人生》栏目,况且,艺术人生栏目,也是主持人想方设法把嘉宾整哭,你一个嘉宾,把主持人,和一半的观众给整哭,这算哪门子事?
马上,他觉得,这责任在自己,自己的这发言的风格,怎么就和《星光大道》的那些选手一样一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