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页(2 / 2)

撤退?

还是继续对峙?

这两个问题,已经成为两位大督帅每次会议反复争吵的核心。无论哪一方,都有足够充分的证据和理由,表明自己的正确性。就连身为主帅的太子殿下都无法在信中说服任何一方。

然而,这场看似毫无结果的僵持必将终结,虽然对面的章中奇丝毫没有进攻的意思,可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十多万人在张嘴吃饭,军营里堆积如山的粮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天萎缩。一股恐慌蔓延开来。

“不能再等了!”

二位大督帅都有了这份觉悟。

于勃罗开始考虑,扔下狼军独自撤退。而朵里尔则在犹豫,是否存在投降楚国,继续占有荆州的可能。

这时,一则爆炸性的消息传来:三天前,也就是元月初五,察合津大汗鄂尔兰,亲率最精锐的青海军团,悍然入侵大狄。

第二百四十六章 【停战协议】

对于察合津的突然进攻,大狄显得毫无准备。这并不奇怪,从地图上看,益州汉中郡距离大狄的心脏上京,也就是长安的直线距离仅四百里,骑兵放开马蹄,一天半即可叩关城下。

可是,让大狄无比放心的是,在这四百里中,一道三千里长的秦岭山脉横贯其间,像一道天然的巨大城墙,将近在咫尺的敌人阻挡在天涯之外。——别说是骑兵,就是山地军也绝过不来!

可是,没有人想到,察合津汗国的铁骑竟会借道大华,横穿过整个大华国,先南后北,由荆北而入司隶,在中原版图上划开一道华丽的弧线,马不停蹄地出现在长安城的最后防线面前——潼关。

大华国同意借道敌国,这已是一奇。可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大华国布置在前线的20万黄龙军也随之而动,皇帝赵濂的御驾跟随在铁骑之后,一起到了潼关城下。

怎么可能呢?大狄在这个方向上还有屠天煜的20万左路军呐!他怎会眼睁睁看敌人从鼻子底下溜过去呢?

确实,他没有放任不管,而是积极果断的采取了行动。

然而讽刺的是,正是他的这个举动,让大狄国陷入了亡国的危机。

叛变!

无耻又无畏的第二次叛变!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可眼前的事实是:曾经的逐寇军霸王二十八宿将之首,如今的大狄国天下第一汉将,对军队进行了残酷血腥的大清洗,超过五万名鞑靼族将士被身边的袍泽杀死,而这位堪称当代三姓家奴的猛人,则率领剩下15万效忠于他的叛军,投入了大华国的麾下。

护国公。这是他用大狄枢密院佥书枢密院事的官职换来的新爵位。

他,彻底抛弃了人格,又一次在关键时刻改变阵营,将故主无情地推入绝境。

于是,潼关下迎来了第三波客人,也使不速之客的总数达到了惊人的55万。

而大狄方面却将上京卫戍部队,也就是龙军的主力人马布置在了秦岭山脉的另一端——陈仓、雍县附近,驻防在潼关的守军不到对方的一个零头——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