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页(2 / 2)

于是,联合国一方面在向围城中空投杯水车薪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另一方面却让离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数公里的联合国军把来求助的居民都赶走,不让他们通过联合国军控制的区域离开城市。所以萨拉热窝围城战会那么凄惨,导致整个城市居民死掉三分之一,联合国可是有一份功劳在里面的,这也是联合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随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在联合国为了结束战争,授权北约开始空袭行动后,愤怒的塞族部队包围了联合国军的驻地,于是爆发了所谓的蓝盔危机。后来联合国使用了扣押一词,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受害者,但实际上维和部队有完备的武装和空中支援,甚至拥有装甲车和155重炮。他们只是被围困而已,只有个别离开据点的倒霉蛋真的被塞族人抓起来了,这些人都被绑到了塞族的重要目标里面,作为防备北约空袭的对策。

如果事情真的像联合国说的那样,有370名联合国士兵被塞族抓住了,为什么塞族人只把其中十七人押送到自己的重要目标中呢?

不过这不是最龌龊的事情,比这更有名的是所谓的武器走私丑闻。联合国对波黑战争中各方进行了武器禁运,希望以此来停止战争。但是,塞族武装多次在输送往穆族和克族控制区的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中查获武器和弹药——没错,是在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中查获的,而且是多次查获。

一方面进行武器禁运,另一方面自己违背武器禁运的禁令,向战区输送武器支持战争继续进行,这就是联合国干的事情。

所以说,人道主义这种东西,只要在用它可以打击对手的时候才会被大国挂在嘴边,大国自己行动的时候,谁管你人道不人道,唯一重要的就是大国自己的利益。

正因为这样,现在林有德的敌人都在用人道主义来攻击林有德,却没人真的在意阿拉伯人的死活,林有德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也不在意,只是和对手们进行语言上的攻防,同时按部就班的安排进攻作战,以及作战结束后的停战事宜。

美国人也差不多,美国驻德国大使已经派了自己的参赞过来和林有德沟通,美国国内也开始释放各种信号,反正大家都知道,打完这场就该坐下来谈了,这场进攻战的结果,只影响战后分赃而已。

实际上,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林有德和美国在波斯湾分赃问题上的分歧才发生的,当地人死了就死了和大美利坚以及大林氏家族有什么关系呢?如何分赃才是关注的焦点啊。

第1099章 竟然马上要了

鲁德尔心情并不是特别好,因为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看,这应该是这场战争中最后的大战了,愉悦的猎杀之路就要结束了。

一想到这个,鲁德尔就有些惆怅。

他并不是战争狂人,也不喜欢杀人,他从来不会扫射失去车辆的步兵,因为这些人在机械化的战争中已经不能构成足够的威胁了——在德军军官的认知里,失去了装甲车辆支援的步兵部队是乏力的。这个认知并没有错,因为德军步兵总是会有装甲力量伴随,纯步兵构成的部队遭遇建制完整的德军部队会非常脆弱。

但在波斯湾,纯粹的步兵部队依然有相当的破坏力,因为美华共和国军的机械化程度和德军差的太远,部队的火力也没有凶猛到能碾压一切纯步兵部队。

鲁德尔扪心自问,自己还是希望和平的,他熟读林有德先生的著作,知道很多时候很多目的可以在和平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手段达到,和一个力量与自己相当的国家进行战争反而是得不偿失的举动。他认可这个理论,实际上他认可林有德的所有理论。

因此鲁德尔希望和平到来,这样林有德先生就能实现他的伟大计划。

尽管他发自内心的这样想,但战争的终结仍然让他怅然若失。对鲁德尔来说,猎杀地面上的车辆,就和在运动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一样,所以他总觉得自己在参与一项竞技活动,并且带着参与竞技的想法来升空作战。

鲁德尔在自己的队员们跑向飞机,做最后的准备的当儿,自己一个人站在当作作战简报室的帐篷里,像是要记住战场上的一切一般扫视着这个机场。

这时候,一名身穿西装的男子出现在鲁德尔身边。

“战争又要结束了呢。”

“是啊。”鲁德尔瞥了眼男子,他并不怀疑男子的身份,这人能穿着如此显眼的西装在一群军人当中走动而不受到盘查,肯定不会是敌人。

“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加入林氏安保人力派遣公司?可以预见,未来本公司会接连不断的收到安保派遣的要求哦。”

“我是德国军人,我不会为公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