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所见,扬州府运河两侧稍现活力,但远不如从前的繁华,盐商遭打击后,这里很难再恢复往日的景象。
扬州府现在到处是难民。
北民不断难逃,除了少数手艺人,多数人只会种田,江南人多地少,这些人到了江南也没有生计来源,造成这几年苏松等地盗匪乞丐渐多。宗茂在任南直隶总督时,命江防水师严防北民南渡,并把苏州和松江等地乞丐驱赶到江北,姚启圣到南直隶后延续此策。
明军收复扬州后,曾没收委身清虏乡绅的土地分给北民,但只是杯水车薪。盱眙县令朱则正拼死守城,恐怕也是担心明军收复盱眙后没收他家所有田产吧。
募兵也是难民的一个去处,但更多的人还是指着南直隶府开设的粥棚为生。
听闻摄政王驾临扬州城,姚启圣抢先一步过江,安顿接待事宜。翟哲骑马不乘轿,他虽然命府兵驱走沿途的大部分难民,但很多东西还是逃不了摄政王的一双利眼。
翟哲本为监督战事而来,到了扬州后才发现江北的局势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他去年在江岸斩首多铎并四千女真俘虏祭祀扬州死难百姓,在扬州的名声很好,扬州本地人多设生祠供奉。
姚启圣在运河边接上摄政王大驾,一直陪在翟哲左右。他以前不会骑马,江南文人没几个会骑马。就是知道摄政王不喜乘轿,他特意学了骑马,今日终于派上了用场。
他是干练的官员,从安庆到湖广再到南直隶,没有一处让翟哲不放心。
翟哲在路上没有多问,一直等入城安顿下来,才问:“扬州府的难民是怎么回事?”
第708章 思变
摄政王开口询话,俨然带有不满之意。
换个旁人这可能是坏事,但对姚启圣这样的精干的官吏,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什么叫上达天听?聪明的人从不会让机会白白从手边溜走,姚启圣专门学会骑马,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陪在摄政王身边,多几句说话的机会。
“王爷!”姚启圣没有急于回答翟哲的问题,而是先用一个庞大的背景引出自己的话题,“流民一直是大明难中之难,思宗在位十七年,勤于政事,最终致江河沦陷,不是败于满清之手,而是败给了日益壮大的流民。”
翟哲道:“不错!”
姚启圣道:“江北流民南逃,对满清是坏事,但对大明不一定是好事。王爷去年收复扬州,宗尚书和下官掌南直隶事,在扬州募集了府兵三万,李将军在扬州府又驻有大军,仍然盗匪不断,本地百姓深受其害,甚至有人抱怨不如归满清治下。”
翟哲脸色微变,此话乃大逆不道。不过他执心不重,不会因为有人说不好的话而见怪,皇帝也难免的被人骂,何况他只是摄政王。
姚启圣不怕翟哲发怒,接着说:“朝廷运粮过江的禁令尚未解除,扬州粮价如今是三两银子一石,一江之隔的镇江则是二两银子一石,走私不断也是盗匪众多的原因。”
限制粮食过江是为了削弱满清实力。江北百姓因此受难,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虽有走私,但有禁令和没有禁令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
上位者不是来听你诉苦的,你要是做不好,有的是人愿意坐这个位子,姚启圣深谙做官之道。
他接着说:“流民不可聚于一地,否则没有重兵弹压,定会生乱。今宗尚书命人在湖广和浙江等地勘察矿山,矿、银皆不缺,唯缺人手。江南几家造船坊和武器工坊多雇佣本地人,薪酬颇高。沿江走私者运粮到江北,贩人到江南,只要有利可图,禁令就会催生暴利。”
“只靠粥棚救济,流民整日无所事事,滋生事端。昔日安置流民需要将田地和粮食,今日各地工坊兴起,又多了一个容纳流民之处,臣请重编大明户制,让北民入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