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军已经撤出乌海城,并度过了南边的一条黄河支流。他们带着大量的辎重自然是跑不过唐军的轻兵奔袭,便被迫在河南岸的旷原上摆开迎战。
唐军主力越过乌海城,分兵进城搜索发现没有什么可抢的,只剩一部分吐蕃重伤兵和老弱,于是唐军便把他们全屠杀了。然后纵火焚城,把城中能烧的房屋都烧了个干净,乌海城转眼之间化为一座废墟死城。
城南面的那条黄河支流又窄又浅,而且已经结了厚厚的冰人马通过毫无障碍。薛崇训便下令在河岸修整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全军渡河在吐蕃阵营的正面摆开,两军南北对峙。
薛崇训率部将策马登上高处先观敌阵,入眼处就是一片人海,黑压压的人马在白茫茫的大地上仿佛平地里长出一个大大的陆内湖,而且有山挡着一部分无法全观……薛崇训从来没见过五十万人马放在一起究竟有多少,也不知道对面的阵营实际有多少人,反正人是非常多。唐军这边也十分壮观,分阵摆开之后只见漫山遍野都是人。
见吐蕃军没有率先发动进攻的迹象,薛崇训便回顾部将道:“估计犬戎兵一两天之前就已经调出兵马北上袭击我军后方大营了,只希望慕容宣和杨思勖不负我的重托。”
第八十一章 决战
西海(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这里是一个古战场埋葬过数不尽的忠魂白骨。如今又有十几万活生生的人聚集在这里,慕容宣所率的吐谷浑铁骑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区域扎营;另有唐军步军四万由宦官杨思勖率领在距离三里地外的另一处地方筑寨。
这里绝非扎营防御的好地方,距离北面的大非岭约百里,离薛崇训所率的奔袭骑兵约三百里。在半中央停下来也是迫于形势,没有时间追上去也无时间退回大非岭。
果不出所料,薛崇训部分兵向乌海城追击之后三天,吐蕃轻骑就出现在北部唐军大营附近。
唐军两营都戒备固守辎重,等着形势的发展。吐蕃兵到来之后没有顾吐谷浑大营,以迅雷之势全数奔袭唐军大营去,唐军无险可守又全是步兵只得四面列阵防御。吐蕃军凭借机动优势四面袭扰进攻,刚刚遇敌就此大战就开始了。
吐谷浑王帐中慕容宣弄清情况之后便说道:“两营以为犄角之势,现在吐蕃兵来袭,我军正当出击支援唐军,让吐蕃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
大臣说道:“恐军中一些部族不愿主动向吐蕃军出击。吐蕃人不攻我军而直奔唐军原因就在这里,如击我军,唐军一定出战两下夹击;反之我军则易怠战。”
慕容宣道:“战前就和大唐晋王有言在先,与杨思勖犄角相望相互为援,今战事在预料之内,我们岂可消极怠战坐失战机?传王命到各部,每军抽调一半骑兵向吐蕃侧翼进攻!”
军令下达之后却不料吐谷浑各部反应迟钝,半天还不到一半的部落出兵集结。因他们是要去救唐军,许多人就不愿意而且不满,又未准备好谋叛便只有消极处事。
杨思勖部在三里外的高地上四面苦战,就算击败了来犯之敌也无法及时追击扩大战果,打得十分艰难,西边的吐谷浑大营却迟迟不见动静。慕容宣在王帐中不断催促各部将帅也无济于事,大臣们无计可施此时敌军当前,他们也不敢提出太激进的建议以免引发内乱。
慕容宣又问道:“集结了多少马队?”
大臣道:“本来应动员五万骑,现在还不到两万骑待命。”
慕容宣皱眉看着面前的期盼沉默了片刻,说道:“再下令,全军动员,愿意随我出征的马上待命!”
等命令传遍各营之后,慕容宣命人取来一副陈旧的盔甲,让侍从给他穿上。大臣们忙跪地劝诫:“中军猛将如云,王上不必以身涉险。”
“我带兵在前锋,如无视汗王安危在后面消极怠战者,从今以后就非我吐谷浑族人!”慕容宣断然道。
于是慕容宣便穿上了沉重的铁甲,他的身体不怎么好而且年纪不大,先祖留下来的战甲穿上之后让他行走困难,上马都不能还是几个人扶上去。他披上一副白色斗蓬,带上头盔面具,带领亲随中军缓缓离开了营帐。
中军前方,只见一枚硕大的金色图腾高高举起,那是汗王独有的标志,大旗挂上去,众骑兵纷纷聚拢过来。
慕容宣又下令一个大臣率三万骑留下备战,授权如营中发生叛乱便与以攻击。他自带两万骑缓缓离开大营向东行进。
过得一会,更多的部落带着兵马向王旗方向赶来了……因为汗王亲出,他们如果不追随汗王,那就不是抛弃王而是被抛弃。慕容宣见此情况松了一口气,危机总算缓和下来。
人海追随着那枚硕大的吐谷浑金色雕像,阳光下它愈发闪耀,仿佛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和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