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平这话的意思我也明白……这说的就是防空火力永远也跟不上敌人的节骤,原因是战机是在天上飞的,随时都可以改变方向,而且速度很快。而防空火力呢?像高射机枪或是小口径防空火炮之类的玩意……这些东西在地面上都是重装备了,如果要机动的话是不可能赶上敌人的飞机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防空武器一般来说都是秘密潜伏……也就是经过十分周密的伪装,而且必须得布设在敌机有可能经过的路上,否则敌机不往这飞隐藏得再好也是白搭。
但在阿富汗这地方……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想要隐藏很困难,想要快速机动就更不可能,大批量的装备又不现实……所以仅仅用防空武器来阻止苏军的空降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对付空降兵的方法其实就只有一个!”我说。
“哦!”我这话立时就把干部们的眼光都吸引了过来。
“山口!”我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
“山口?”众人闻言不由大惑不解。
“同志们看……希杰奥山谷每隔几公里就有一个山口,整个山谷共有十五个山口,这就把山谷分成了十四截,每一截就像一段‘香肠’,而连接这些‘香肠’的就是山口……山谷内的制高地有很多,我们守不过来……但如果守山口呢?我们可以在山口两侧的制高点修筑坚固的工事……这个工事包括防空、防炮及反步兵工事,并存储弹药可以坚守……山口地形的险要,就决定了只要两侧山谷还有一个活人,这个活人手里还有武器还有弹药……那么苏军就别想从山口经过,于是就会被自然的切割成几个部份!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山口都守死的话……那么苏军空降兵一下来就是被我们给包围了!”
“哦!”听到这里战士们不由恍然大悟……这么一来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进攻那些空投到我们内部的空降兵,而是等他们来进攻我们!
这一转变说起来虽然有些微不足道……不就是攻守易主吗?兵力以及装备的差距都没变。
但这一转变在阿富汗山区却是非同小可……我们以前打越战的时候,那是攻守双方的兵力以二比一就差不多平手……但在阿富汗的山区,因为其地形崎岖难行而且基本上没什么掩护……所以攻守双方三比一能打平手就算不错了。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如果在山口两侧的高地上布下一个连,那么苏军能用一个营的兵力拿下就不错了。
“这么说……”赵敬平看着地图说道:“我们这就是要把力量分散到每个节点上去了?”
“对!”我点了点头:“根据我们以往与苏军战斗的经验……苏军用在我们这个方向上的兵力不会太多,就像上次一样……苏军总共才在希杰奥方向投入三千人。是苏军兵力不足吗?他们的兵力的确不足,但相当于总人数有十万的苏军来说,再多投个一千、两千也算不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原因是喀布尔到希杰奥的补给困难,他们再多投一点部队……他们很有可能会超出他们后勤运力的上限,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准备,完全有能力守住这个希杰奥山谷!”
第六十三章 棱线工事
既然在战略上已经把防御重点定在了山口,那接下来就没什么好说的……发展山口的防御就是了。
对于这一点又是我们这些中国军人的强项了……
我说这话也许有些大言不惭……咱们是中国军人嘛,对阿富汗的气候地质什么的,不可能会有多少了解吧,就算在这打仗打了几个月有些了解……那也不可能会比阿富汗人更了解吧!
但是构筑工事这个东西……对地形的了解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知道该怎么构筑才能更好的发挥各种武器的性能,知道这工事怎么弄才能更好的防炮、防空、反步兵……
要知道咱们都是打过仗的,不仅打过仗还挖过猫耳洞的,不仅挖过猫耳洞还是在越南那种潮湿松垮的泥土上构筑过工事的。
从地质这方面来说,在阿富汗构筑工事会比在越南简单的多……原因是越南过于潮湿,那土虽然好挖但没两下就垮了,特别是在雨季,有时挖好一个战壕根本就没用,下个两天的大雨里头就全是水,而且也塌得不成样子根本就没用。
阿富汗这方面就好太多了……虽然挖工事比较困难,原因是土太硬……这是由长期的干旱造成的,试想……一片土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有雨水的滋润那会是个样子。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修建起来的战壕反而更夯实、更耐用,构筑起的坑道也会更牢固、可靠……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不用考虑排水了,更不用担心坑道里会被雨水给灌满了或者因此而倒塌了。
当然,考虑到我们所构筑的坑道必须得防空、防炮,所以必须得用原木支撑着……这要是在别的地方还真做不到,阿富汗的山……那是光秃秃的几十里都看不到一棵树……但希杰奥山谷却不同,这山谷里有河,有河就方便灌溉,方便灌溉就会有大片的植物,所以那森林也是这里一片那里一堆的,砍了就可以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