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页(1 / 2)

大清的国策如今就掌握在三个人的手里,四色棍、彭蕴章与杨猛,有些事儿杨猛大可以撺掇四色棍去干,但没有彭蕴章擎头,就等于少了一个替罪羊。

圣旨的执行力度取决与军机处,执行程度取决于各地的官署,每一道国策,有好处也有坏处,如今杨猛与四色棍是一个系统,彭蕴章的军机是一个系统,各地的官署又是一个系统,一旦国策出了问题,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

联系皇帝与各地官署的军机处,无疑是最好的替罪羊,砍掉军机处对皇帝对地方官署都没有实际的影响,杨猛说这些目的就是要让彭蕴章主动的担起责任,有了军机这个替罪羊,这样不行可以换那样,无非军机处掌权的就是那四五个人,随便组织组织,京师有资格入军机的官员多得是,建起几十个军机处也是绰绰有余的。

而他杨猛,如果细说的话,只能算是游离于皇帝与军机之间的人,既不算军机也不算皇帝,这样的位置对杨猛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只要彭蕴章能担起这些责任,改革的法子,杨猛有的是!

“话是不错,但有些事儿谋划的好,未必施行的下去呐!

杨部堂,军机与地方、军机与皇城、地方与皇城,这里面的关系太过复杂,相互牵制不说,在有些事儿上,即使军机与皇城联手,地方的反抗也是相当有力的,国策能否执行的下去,地方的作用关键呐!”

皇权、相权、地方行政权,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有些事儿,凭着皇帝的金口玉言是根本做不了的,皇帝的权力在四九城最大,出了四九城,能有多大的权力,谁知道呢?

行政的难度,彭蕴章最是清楚,杨老三的话过于想当然了!

“哼哼!就看河道工程的后续了!河道工程虽然依旧在继续,但今年两湖的粮食,必然要有一个反馈的,若是河道工程,促成了两湖丰产呢?

彭中堂,别忘了,吏部是在皇城的,大不了让吏部重新整合官场而已!”

保证粮食的产量,水,是杨猛唯一能利用的手段了,建灌渠保证土地不受旱灾,建排水渠保证土地不受涝灾,所谓的风调雨顺不过如此,有了这双渠,实际上就是在维持风调雨顺的持续时间。

霜冻,勉强也是能治理,至于蝗灾、持续的不良天气,就是杨猛无法改变的了,大清的土地拥有量,应该是可以保证粮食供应的,只要能保证粮食的产出,剩余的事儿就是粮食如何分配了,而杨猛所说的军法治国,就是要改变粮食的分配问题。

修筑灌溉渠与排水渠,在有些地方或许艰难,但这样的地方毕竟是少数,大清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可以找到水源的,水渠只是其中一条,蒸汽水泵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打井,可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活。

至于排水渠,就更简单了,找个低洼地,挖上几条沟,就是一个排水系统,这些事儿局限在一村一乡一镇,或许是天大的难事儿,但从中央俯瞰地方,由地方出手解决,这只是小事儿而已。

以州县为单位,建造临时的地面排水系统,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成事儿,应对一般的洪水,这样的排水系统就足够了,若是碰上几十年不遇或是百年不遇大洪水大干旱,这些灌溉、排水系统或许没用,但这样的大灾总不能年年来吧?

第七百五十八章 宣战(下)

杨老三的这些话,对彭蕴章的出动很大,原以为这杨老三只是林元抚第二,没曾想这杨老三竟是管仲、商鞅之流,他这不是要堵窟窿,而是要再造山河,重塑大清呐!

裁兵组军办洋务、固河修渠兴商事,现在想来,才知道他彭蕴章的器量有多狭隘,这位早就在为大清图谋霸业了,江南的许都事情,都是他杨老三的后手啊!

杨老三最近与皇帝时常腻在一起,彭蕴章和一众京官,都认为这对君臣在宫里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现在看来竟是大错特错了。

自杨老三进了皇城,皇帝也在慢慢的变化,不仅野心勃发,而且身子骨也比之前强了不少,做见不得人的勾当,能有这样的效果?

杨老三引而不发,原来是在等着两湖的捷报,只要两湖今秋的粮食丰产,杨老三说的话,就可以施行了。

虽说已经入冬,但两湖那边的盈亏却要推迟几个月,年前才是各地报盈亏的时候,咸丰八年,杨老三的谋划在咸丰八年呐!

“若是两湖丰产,那固河修渠之事就可以施行,但各地的土地……”

法子虽好,但土地是个问题,土地不是朝廷的,精通理财的彭蕴章,一下就抓到了杨老三的弱点,说千道万,没有土地哪来的粮食?

“不说别人,就说说桂良等人吧!将近一百六十个人,拥有土地三万余顷,合着每人两百顷,这些可都是各地的肥田呐!就他们的家口来说,一顷肥田足以保证吃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