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页(1 / 2)

“这话听着像骂人,思虑万年,让老子想起了千年的王八万年鳖,抬轿子捧臭脚的话就免了,接着说你糊涂的地方。”

丁泰辰的马屁,杨猛不吃,丁泰辰对当今时局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才是杨猛需要的东西。

“三爷,这派遣劳工之事,我大略的明白了,一是为了开矿,二是为了拉拢人心,三是为了占据地盘,四是为了削弱列强。

但是,儒教有如此之大的本事吗?读些蒙学书,就能改变当地土人对咱们的看法?

与其余两教相比,儒教缺了拉拢人心的东西!”

三教争锋,三爷说的简单,另外那两教,都有拉拢人心,抵制其他教派的手段,而儒教却是没有这些手段的。

“呵呵……泰辰,你小看儒教了,大清朝廷为何要闭关锁国呢?闭关锁国又为何能成功呢?

除了大清,咱们周边还有一个闭关锁国的东洋呢!他们又为什么会成功呢?

东洋,虽说咱不怎么喜欢,但东洋源自儒教却是咱不能否认的东西,儒教不排外?扯犊子呢?其实这儒教是最排外的一个教派,自汉以来,多少胡人、夷人、蛮子乱过华夏?

那一个个要灭绝儒教的都那里去了?败了!死了!灭了!在华夏,只要不尊儒教,只有死路一条,佛教如何?一个老子化胡,轻易让汉地江山的佛教,变成了儒教。

除藏边与蒙古,哪有不是脱胎于儒教的佛宗呢?跨海传儒教,也是一局百年棋,夫子团,可不是为三大洲的土人准备的,那是老子为列强准备的,只要儒教有了立足于欧洲的基础,夫子团的厉害,到那个时候才会显现。

治国,儒教有两千年的经验;争锋,自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也是两千年;同化,佛道二宗前车之鉴;玩弄一个国家,玩弄一群百姓,还有比儒教更有经验的吗?

大清的东西,瓷器、茶叶、丝绸,哪一样儒教没有涉及?茶道意境、器型品制、图案花纹工序手段,哪个儒教又没有说法呢?

欧美进口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已经在接触儒教了,把出口的商品做的精细一些,就是在宣扬儒教。

茶叶,洋人是怎么喝的?瓷器,洋人是怎么用的?丝绸,洋人是怎么穿的?

贵族、富豪、政客、平民,该用什么样的东西,儒教都有说法的,将出口原材料,转换成出口精细商品,云烟就是一个参照物。

泰辰,你来说说,儒教有没有这样的本事与手段呢?”

这些也是杨猛近期悟出来的道理,不是因为别的东西,还是因为云烟,在记者团采访他的过程之中,杨猛看到了欧美记者,对于云烟背后秘辛的兴趣。

而说出云烟出自前明皇室,来路隐秘之后,各国记者都被深深的吸引了,一个粗制滥造、充满谎言的云烟都有这样的本事,那出口了大几百年的茶叶、瓷器、丝绸呢?

在茶道一途上,儒教有许多说法与学问,杨猛问了一下徐子渭,心里也就有了想法,瓷器、丝绸虽说没有茶道那么深沉的底蕴,但在器形、花纹的规制之上,儒教也是有很多著述的。

三大出口创汇的主力商品,除了一个瓷器之外,其余两样,大多是出口原材料居多,而出口的瓷器,也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其余两样东西所蕴含的文化,也都是洋人自己摸索出来的。

与其让他们自己摸索,不如给他们现成的东西,让他们依着儒教的说法改进,人与人之间真是平等的吗?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的区分,到了这个大时代,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呢?

身后的爵位?腰包里的财富?起居的豪宅?出行的车船?这些都是不全面的,而儒教对此却有一套极为细致而谨慎的规定。

什么人吃什么样的东西,吃东西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器物,起居该有什么样的规格,穿衣该遵循什么样的制度,出行该有什么样的排场。

总而言之,就是两个字,品味!什么能够彰显这种品味呢?独一无二的东西,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东西呢?奢侈品算是吧?

上行下效,奢侈品有了,奢侈品的变种也该有了,以商业形式改变文化传承,以商业形式改变世界格局,最后才是武力定鼎,这就是杨猛悟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