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页(1 / 2)

杨猛现在的无奈就在于实力的展现上,武昌驻军的实力,怕是连杨家实力的几百分之一都赶不上,但对朝廷来说,武昌驻军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

带着五千兵马去正面迎击韦俊、石祥祯的太平军精锐,实话实说也是胜负对半开的,一个高明点的战术,一群悍不畏死的对手,洋枪洋炮怎么了?一旦处于绝对的劣势,武器再好,也会溃败的。

杨猛的作战方式,与大清地界的战争也大不相同,杨猛喜欢打歼灭战,而官军和太平军,打的都是正面的对抗战,战败之后的损失不是太大,往往几万人的大战,战败的一方,除了丢盔卸甲之外,损失与战胜的一方,也差不了多少。

官军是一触即溃的玩意儿,太平军可不是,一旦开战,不打歼灭战,没有一定量的损失,太平军也不会溃散,杨猛也想让韦石二国宗,见了杨字血旗掉头就走,可只怕杨三爷在太平军的这两位皇亲国戚的心中,没那么大的威名啊!

杨猛心里,就没有与太平军打生打死的念想,但遇上了,他也不会客气,不管是拿刀拿枪的太平军将士,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太平军老弱,该杀的时候,杨猛也不会眨眼的。

与韦石一战,即使自己战败了,相信怎么也能把万多人打成五六千,五六千人马,对武汉三镇的威胁依旧不小,于彪的防卫手段,也是要谨慎一些的。

还有一点,杨猛不想说,那就是如今的五省水师,只能由他一人出头做将,大功独揽,若是于彪立了战功,被朝廷那边侦知的话,朝廷八成不会放过于彪,扶持、制衡是朝廷的一贯手段,杨猛可不想自己的亲信,被朝廷策反。

于彪是杨家的铁杆不假,但人都有个价格的,或许一个参将、总兵打动不了于彪,但换了提督、巡抚亦或是总督呢?这事儿,杨猛也不敢打包票的。

“出城沿江迎击!实在不成,就用翻江龙!

但是,三爷,兵事凶险,这次您还是坐镇武昌为妙!”

翻江龙是杨猛手里的一个大杀器,只要是在水面上,这时代,怕是没什么武器,能与翻江龙的火力密度相媲美,遇上几万人的军阵,只要在射程之内,翻江龙几轮齐射,就能打散他们。

于彪沿江迎击的法子是不错的,但让自己坐镇武汉三镇,只能当做暖心的话儿,听一听了。

“嗯!战略算是不错的,我这边你就放心吧!白玛的那支康巴精骑也不是吃素的,虽说只有百人,但护着我逃离战场,还是绰绰有余的!”

随随便便把命丢了,也不是杨猛该做的事情,再说了,把命丢在韦俊与石祥祯那万余人的手里,有些掉价啊!若是对上整个太平军,兵败身死还符合杨猛的身家,死在这俩手里,那死法也是窝囊无比的。

百人的康巴精骑,就是杨猛除了睚眦之外的另一个保命手段了,索朗白玛这次带来的康巴精骑,下马对战,可一点也不次于睚眦,要说战斗力的话,只怕百余人的马队,对付个千余太平军,也是手到擒来的营生。

杨猛这话一说,于彪那边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百人的康巴精骑都是一人双马的,速度虽说赶不上朝廷的八百里加急,但一半天的功夫,从黄州跑回武昌,还是可以的。

魏芷晴和古雅月,也被留在了武昌,带着这俩去打仗就是累赘了,索朗白玛马上的功夫不差,秘书的差事她之前也做过,带索朗白玛好过带上魏古二女。

杨猛的五千人马,说走就走,田家镇大败,湖北粮道徐封玉、汉黄道张汝瀛等多人战死,数万官军溃散,坐镇武汉三镇的巡抚崇伦也满心忧虑,杨老三肯发兵去救黄州的吴文镕,也算是尽力了。

想是这么想的,说是这么说的,但做起来就不一样了,杨猛在巡抚衙门说服了崇伦,出城之后,却是磨磨唧唧的且行且住,完全没有驰援黄州的架势。

他的五千军马,摆出的架势,也有些诡异,堵着路走,这要是遇到了溃兵和追击的太平军,第一个遭殃的就是溃军了。

杨猛的想法也简单,若是遇着吴文镕,那就把他的退路给堵死,堵着吴文镕的人马,让太平军杀光他们,无非已经和吴文镕翻脸了,留着也是个麻烦不如让太平军顺手结果了他。

一路走走停停,杨猛也收了不少的官军,加起来三千多人还是有的,但凡跑得快的官军,多半有些本事,老弱的就地遣散,可用的打入辎重队伍,至于大烟鬼,走在大军前方一里的位置,落后者,杀!

隔着黄州还有一天的路程,前线就传来了战报,田家镇兵溃之后,长毛贼乘胜追击,当天就下了蕲州,第二天就打到了黄州城下,新任的湖广总督吴文镕战死,总督府的一应直属官员,也都失落在了乱军之中。

长毛势大,按着吴文镕的脾性,也应该跟着溃军一起逃散的,只可惜这位总督大人的速度慢了一点,长毛贼的步伐又快了一些,但战死总比解京问罪强一些,起码吴文镕可以算是个死节的忠臣了。

太平军的队伍,走得是水陆两线,到了黄州左近,杨猛也是沿江而走,时刻准备着与韦俊、石祥祯西征军接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