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页(2 / 2)

四色棍和军机们的谋划是不错,让带兵的汉臣们相互制衡,可江南之地,带兵的几个汉员,向荣基本是个废物,统湖北兵员的吴文镕,纠合的那些绿营兵,比向荣的军马还差,摆摆架势还凑活,真正要论打仗的话,怕是拿着棍子的百姓,都比他们强不少,湖南的骆秉章也不消说,湖南的绿营精锐,怕是都在提督鲍起豹手里,人数也只有几千,守长沙都难,出城打仗,怕是鲍起豹也没那个胆子。

剩下的曾涤生,如今也有些浮躁,闹不好上去也得吃败仗,湘军的陆勇,对太平军来说,算是劲敌,但新建的水勇,怎么说呢?怕也是废物之流。

再有一个就是岳州的左宗棠了,岳州营是杨猛训练出来的,有多大本事杨猛清楚,守岳州,这些人马足够了,曾天养的三万太平军,就是齐聚岳州城下,怕是要讨不到好处。

左宗棠出岳州,那情形就不好说了,岳州营,能打出去的兵,也就两三千,算上自己留在岳州的新军,拢起来也不过四千数,现在左宗棠想偃太平军之锋,人数上还多少差了一些。

自己这边的情形,比左宗棠还稍差一些,武汉三镇与岳州相比,重要的多,若是太平军分兵的话,打岳州,五千人就差不多,打武汉三镇,怕是最少万余人。

一旦让太平军打到武汉三镇,守城就变得麻烦了,主动出击,八千练勇两千新军,加上翻江龙,倒是能和太平军争一争,但结果如何,杨猛也不敢打包票的。

但武汉三镇必须要守住,胜也得是个惨胜,不然朝廷那边又要打自己的主意了,应对太平军的西征,立功的只能是曾涤生、左宗棠与自己,剩下那些,只是太平军立功的对象而已。

回府的路上,杨猛想了想西征的局面,回到府中之后,他开口问的却不是西征而是北伐。

“雅月,说一下北伐部队,林吉李的局面。”

“爷,自怀庆撤围之后,太平军自垣曲西进入山西,经平阳、洪洞、黎城之后,东入直隶,兵锋已经到了临洛关。

临洛关的守备不济,怕是要被攻克,若是太平军沿临洛关北上的话,京师那边就危险了!”

古雅月说的这些还真不是杨猛想听的,他要听的是太平军的补给,林吉李三人的队伍,是太平军的精锐,只要有了补给,无论是流动作战,还是固守待援,都能牵制朝廷大量的精力。

虽说林吉李三人是个必败之局,但杨猛还不想让三人过早的溃败。林吉李三人的大军,清一色的全是南方人,怕是再打一段时间,就要在天气上吃大亏了。

一旦入冬,衣着单薄的太平军想要在短时间之内,筹备两万多人的冬衣,很难,很难!一旦战事持续到了冬季,僧格林沁的京营和蒙古骑兵,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们的补给如何?”

“勉强饿不死而已!”

古雅月一句话,就说出了林吉李三人的窘境,虽说一路打到了临洛关,但三人的大军,也在崩溃的边缘徘徊啊!

“芷晴!让直隶一带的理教人员,趁尚未入冬,到各处的当铺赎买两万人的冬衣,让广州的泰辰,准备十万人三个月的粮草,这些物资一律囤积于天津、霸州以南,沧州以北的乡镇。”

西征是可以控制的,北伐是必败的,补给困难的林吉李想要,给京畿之地足够的威胁,需要的东西,也简单,一是粮食二是过冬的棉衣。

大量的新制冬衣,怕是难免被朝廷盯上,当铺是个不错的选择,直隶一带,一个当铺之中,怎么也得有个几十上百件的棉衣,想要收集两万人的冬衣,花费也就几千两而已。

有了冬衣,有了几个月的粮食,只要能送到三人的手里,怕是北伐这一仗,怎么也能打到来年的开春。

朝廷那边有了林吉李三人的压力,对南方局势的关注,就会弱一些,很可能向荣、琦善的南北大营,也会被调派到北方,那样一来,南方军力空虚,自己和曾涤生、左宗棠,发展的空间,会更大一些。

打仗,说的明确一点,无非还是为了政治服务的,杨秀清组织的北伐军如是,朝廷堵截太平军的大队人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