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页(1 / 2)

理教之事,杨猛不想多做纠缠,只要他还活着,哪个想颠覆杨家,要仔细考虑好后果,至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现在只需要把刀把子握住了,谁也翻不起浪花。

“三爷只管吩咐就是了。”

见杨老三否了自己最忌惮的事情,魏五的脸上没有喜色,反而带上了浓浓的担忧。杨老三崇武,这在混乱的世道是好事,但以后呢?

“依着我的幕僚架构,给韦驼子那里也弄上一套,这个叫军幕是吧?

一是要通兵法的文人,让他们教授各级将官兵法以及行军常识,咱们的人手,多是不通文墨的山民,这些人的随军幕僚的选择,你要上心一些。

二是精通大清山川地理的人,大清的山川地理,不用他们教授,但搭桥开路、观测水文的法子,还是要交给各级将官的。

三是刘一贴那里的郎中,你也要选上一批善于治疗刀剑伤的,拨给韦驼子那边。本草经里记载的药草,那些可以吃,可以止血疗伤的,务必让韦驼子手下的每一个人记住。

四是矿工,技艺精熟的矿工、泥瓦匠也要招上一批,教授挖山开洞、修工事、建营寨的法门。

军幕的班子就先这么着,以后有缺失的地方再加以补充。还有那商学院,你最近也要培养一批忠心可用的管事了,滇西那边的农庄,紧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手。”

想到以后的一些问题,杨猛也没了心思,有些事他不想去做,有些担子他不想去背,可话赶话、事撵事,有些东西他不得不拾起来了,无奈啊!

见杨猛心思有些寥落,魏五也没多说话,点了点头算是把事情应承下来了。

事情办完了,杨猛也没在书院多做停留,打马便到了山脚下的明湖边上。

“妈的!什么狗屁明湖,屁大点的地方,如何跃虎腾龙?”

明湖有些狭长,本想看看湖光山色,开开心胸的杨猛,看着狭小的明湖,怒骂了一声,便直接回了昆明。

宜良的田庄他没有回去,昆明的武庄他也没回,而是直接到了西山。

在西山找了一块视野开阔的地方,望着明镜一般的滇池,杨猛陷入了沉思。有些事情并不好做,听着荡气回肠,可做起来却是艰难坎坷,还伴着无数的血腥,何去何从,自己也到了抉择的路口。

和平演变一说,只是杨猛逼迫魏五吐真言的法子,这可不是他心里的真实想法,他的想法很简单,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所谓制霸云南、颠覆大清,不过是他的口头语而已,他心里真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而做这些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两个字:自保而已!

冤杀宜良典史一家、屠灭周士清满门,那是为了赚钱;血腥手段镇宜良,也是为了杨家的安稳;云南府的防疫更不用说了,也是为了杨家,黄丹彤满门被屠是复仇之举,搜杀云南铜官,半数也是为了银钱和杨家。

制造云烟、开商路、学西洋技法,多半不是出于反清而作,建防疫营私军,滇西笼络山民,也只是为了防备大清,夺一国之权柄,杨猛还没有那份心思。

做皇帝?学那冤大头吗?一百年的时间,混乱将是主调,这段历史杨猛虽说不怎么清楚,但也有个大概,做皇帝只会带着杨家去死!所不同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老爷子或许有些指望,自己兄弟三人,正是鼎盛的时候,可过了自己这一代呢?皇帝?这路子是不能走的。擎头反清?官员士大夫、地主豪强,多半是敌人,列强各国也不一定会坐视不理。

枪打出头鸟,这样做眼前的好处不小,可后患更多啊!出了死力不得善终,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杨猛还不想去做。

不做!貌似也不成。重活一回是个机缘,宜良活在生死线上的庄农佃户,滇西无辜被屠的那些人,都像一记记警钟敲在杨猛的心里。

大清的乱象已现,可具体怎么乱,杨猛真不清楚,自小没读多少书,大清的结果他清楚,一些片段他也清楚,可事情整齐的脉络,他就一点也不清楚了。

半夜了,湖面上起了雾气,月光下迷雾中,湖山之影仿若巨兽,令人压抑而憋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