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页(1 / 2)

卫觊本以为卫家这次难逃覆灭,没想到刘和压根就没有这个想法,反倒是要逼他出仕为官,心里一时百感交集,不知道对刘和说些什么才好。

蔡邕急忙赶来本是要阻止刘和杀人的,听到这里心里顿觉安慰,他走进帐中对卫觊说:“过去的那些事情,老夫也不想再提,当初若非觉得你们卫家乃是名门望族,我也不会将琰儿嫁到你家。如今大公子非但没有怪罪你们卫家的失礼,反倒要给卫家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你还不赶紧向公子表示谢意!”

卫觊见到蔡大学士之后,羞愧难当,回想自己在弟弟去世之后对蔡家的作为,觉得很是难为情。

“多谢大学士既往不咎,多谢大公子胸怀坦荡,卫某不才,愿随公子同往洛阳做事!”

刘和于是开怀大笑,说道:“这就对了嘛!今后好好做事,以你的才学,肯定能有一番作为!”

帐内其他人看到刘和竟然采取这种以德报怨的方式解决个人恩怨,顿时对刘和的敬佩之情再度升级。

只有郭嘉和李严看得比较远,他们在心里嘀咕着:“这个家伙,越来越不要脸了,明明是看中了安邑盐池的巨大好处,却采取这种方式将卫家拽上自己的战车……”

实际上,刘和这次以强制的手段征辟卫觊,一半是为了洛阳今后的收入来源在考虑,另外一半则是为了卫觊这个人。

相比于早夭的卫仲道,卫觊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不错的名声的。

正史之中,卫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学家,也是曹魏政权中颇有见识的政治人物。卫觊少年早成,很早就以才学著称,曹操为司空时,任他为属吏。卫觊在曹魏阵营之中先后任过县令、治书侍御史等职务,魏国建立后,他与王象共同主持制定典礼制度,官至握有实权的尚书。

如今的大汉天下,已经到了礼崩乐坏的糟糕局面,刘和让卫觊前往洛阳辅助朱儁做事,不仅可以安抚司隶地区的世家大族,而且也能让洛阳有一些收入来源,为今后的元气恢复增加一份力量。

当然了,刘和这么对待卫觊,事情传扬开去之后,又是一段美谈,绝对会给他的声望增加分数。天下人都会认为刘和的胸怀宽广,有容人之量,今后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才前来投效于他。

刘和才不会告诉别人,其实他真的不在乎卫觊当初是不是落过自己的面子,他最在乎的其实是蔡妹妹到底有没有跟卫仲道那个死鬼同过房。

途中这个小插曲过去之后,刘和留下五千申息军把守函谷关城,然后率众穿过函谷关,一路向着洛阳而行。

函谷关与潼关之间相距三百多里,这片地方可不是什么不毛之地,而是属于弘农郡治下,不仅有着大片的土地可供百姓耕种,更有丰富的山地和丛林可供申息军打游击。

刘和将申息军的主力部队留在这里,今后不仅可以得到丹水方面的持续支援,而且还可以在这里为洛阳构筑起一道屏障,日后或许能够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函谷关前往丹水,中间隔着熊耳山脉和伏牛山脉,最是适合丰乡城那伙山大王出身的家伙东躲西藏,万一哪天河东郡境内的白波贼前来闹事,正好让两股势力来个正面对撞!

第一九七章 当仁不让

刘和率众离开函谷关,又向东行了三日,终于来到了东都洛阳。

早已接到通报的朱儁,率领留守洛阳的大小官吏数十人,出城相迎三十里,以最高的规格欢迎刘和麾下大军入城。

虽然刘和前往关中连皇帝的面都没有照过一次,但他率军平定长安之乱的功绩谁也无法抹杀,他对洛阳百姓的种种善举更是被人口口相传。洛阳附近的人们听说刘侍中率军返回,竟然奔走相告,不约而同地赶至城外迎接刘和的归来。

这一次,刘和一改前往长安时的低调,再度穿上了“宣传部长”徐邈当初在蓟城为他置办的那身华丽行头,跃马扬鞭的率军入城。

当日,只见刘和身穿光辉夺目的明光铠甲,头戴金光灿灿的虎头兜鏊,胯下骑着一匹通体黝黑的神骏,腰中悬着三尺长剑,肩后披着猩红披风,端得是威风凛凛不可冒犯,让道路两旁的百姓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膜拜的情绪。

紧随刘和左右的,是一百名神秘肃杀的黑甲骑士,在黑甲骑士身后则是排列整齐的幽州骑兵,在幽州骑兵之后则是洛阳禁军,在洛阳禁军之后由是数千申息士兵。

李蒙麾下五千名声不佳的西凉兵此行没有随刘和一起进城,暂时由徐荣统率,留驻于洛阳城外三十里,下一步很快就将开赴幽州,从此远离洛阳百姓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