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页(1 / 2)

人群里或许有窃窃私语的,或许有垂头不语的,但没有一个站出来说话的。

薛镇抚暗中鄙视不已,方应物这也太外行了,问案哪有这么问的?巡抚大人也真是有眼无珠,派这种得志便猖狂的年轻人能查出什么门道?他以为自己是哪颗葱,堂下众人凭什么要答他的话?

再说就算知道点情况的,也不便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说,这与出卖自己人有什么区别?方应物毕竟是外人。

方应物冷笑几声,转头对薛镇抚道:“我看榆林卫里无好人,给我打!堂下每人先二十杀威棒!”

薛镇抚大怒,方应物本来就是一个有仇隙的外人,卫所衙署里对他都很不爽。今天这方应物跑到榆林卫卫所衙署里,二话不说,毫无理由地就公开打几十人的板子,也太嚣张了!

这与欺负到门上有什么区别?真要让他打了,那等于是榆林卫衙署上上下下脸面都被打光了,薛镇抚不禁拍案而起道:“方应物你休要太肆无忌惮!”

方应物对薛镇抚的指责嗤之以鼻,“你不肯动手?那便让随我前来的巡抚标营军士动手!”

方应物带来的八名军士站了出来,堂下一片哗然,一时间吵闹声沸反盈天。方应物厉声喝道:“此事涉及鞑子,绝对从严处置!既然不肯招供,谁敢反抗就是里通外国!”

简直丧心病狂、不可理喻!薛镇抚心里大骂几句,却冷汗直流,情势演变至此,他快招架不住了。

这方应物要是讲理那还好说,但现在方应物明摆着就是来趁机找事报复的,根本无法沟通。可是此人又拿着巡抚手谕,除了彭指挥亲自出面,谁也顶不住。

第一百五十五章 汪太监布局

方应物在榆林卫所衙署镇抚司大堂这里跋扈了好半天,叫嚣着要打四十多人的板子。时间眼看着已经到了午时,但卫所指挥使彭大人依旧没露面,只有卫所镇抚薛大人苦苦支撑。

这并非彭指挥使不在卫所衙署内,恰恰相反,他此刻就在内衙里,不过彭指挥正在接待一名举足轻重的客人。

这名客人就是延绥镇守太监张遐。张太监也是上午到的卫所衙署,但他不像方应物那般高调,而是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的,没有引起外人注意。张太监的来意很重要,所以彭指挥顾不上方应物了。

听到薛镇抚派人禀报说方应物找上门来,彭大人只挥了挥手说“知道了”。那方应物只不过是靠着巡抚得志猖狂的毛头小子,与大事比起来什么也算不上。

张太监不急不缓地说:“这次汪公奉旨巡边,重点在延绥,急需在本地招揽可用之人,所以传书与我询问。我觉得你还算不错,便推荐给了汪太监,对你而言是个机会。”

彭指挥闻言颇为兴奋,他短短几年内能将新设的榆林卫打理得井井有条,所以自觉还是有几分才能,只不过欠缺一些通天渠道,没有亮眼战功而已。

武官与文人不同,文官体系历经近百年发展,早已在科举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则。

文人即便没有任何人脉,但只要融入了规则,比如考试成绩好,一样有飞黄腾达的机会,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而武官上升渠道在规则性方面比文官差得远,有门路一步登天六品变二品也就几天功夫,没门路一辈子屈居下僚,就是战功这种硬通货也存在猫腻。

所以彭指挥听到有机会搭上炙手可热的汪太监门路,难免心情十分激动。只要汪太监向天子推荐几句,自己继续向上走有何难哉。

有了这个念想,方应物来捣乱简直引不起彭指挥任何答理兴趣了。孰轻孰重他明白得很,当务之急是先与张太监仔细谈谈,不宜为苍蝇分心。

但偏偏那方应物仿佛要蹬鼻子上脸,彭指挥与张太监说了会子话,又有军士奉了薛镇抚的命令来传话:“彭大人!那方秀才要上房揭瓦了,要公开在镇抚司大堂前打卫所公馆四十多人的板子!”

彭指挥震怒非常,险些大骂出声,这方应物是给脸不要脸么?他算老几,也敢在卫所衙署里大动干戈地打人?真当他彭指挥是人尽可捏的软柿子?

张太监闻言皱皱眉头,有方应物不停在前面大张旗鼓地捣乱,彭指挥很难集中精神和自己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