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页(1 / 2)

带着重重疑问和替宰相发言的巨大压力,今夜方小朋友注定要失眠了。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下了床到外间,点上油灯看经书,结果这百试百灵的法子失效了,还是睡不着;他又走出房屋,在院中踱步,更是睡不着了。

最后方应物感到今夜左右也是不能入睡,便横下一条心爬上了屋顶,坐在屋脊上对着月亮苦苦参悟起来。

凡题目都有规则,根据规则解题才会有答案。若将此事当成一道官场题目,那么所依据的官场规则是什么?好像上辈子看过的网络官文里,十本有八本说是利益交换。

说起一个利字,都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好像又少了点什么。很纯粹的只谈利那是商人,不是官场,官场还有其他因素。

圣人是怎么讲的?方应物心头忽然闪过一丝明悟,不知怎的想起了近日读书时看过的一句话。

在论语中,子曾经曰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但子又没有曰,喻于义的一定是君子,喻于利的一定是小人。

那么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或者说,谁当君子,谁当小人?

方应物感到自己抓住了关键之处,微微兴奋起来,全副身心都投入了冥思苦想之中,仿佛忘记了外界一切因果。一刻钟之后终于得出一个结论——

既要把自己当成君子,将别人当小人,对自己喻于义,对别人喻于利;

又要把自己当成小人,将别人当成君子,对自己喻于利,对别人喻于义,这就是官场!

对别人喻于利和自己喻于利之间的转换过程,就是官场博弈!

或许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套规则,但最普遍的官场规则还是义利转换和博弈!

刹那间,方应物因为这一句圣人言顿悟了,当即有醍醐灌顶的极大快感刷遍全身,他感觉自己境界真正超脱了常人!

难怪做官要先读四书五经,圣人的见解确实深刻而有内涵,就看能不能读懂了……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啊。

有那么一瞬间,方应物感到世上万物无不通通透透、洞若烛鉴地映在心底,自己仿佛站在苍穹上俯视众生。当然这只是一种顿悟后自信膨胀产生的错觉和假象,事实上不可能如此。

破解了题目,浑身如释重负的方应物忍不住站在房顶上,对着月亮开怀大笑,洪亮的声音回荡在寂静深夜的小山村中,几乎惊醒了全村人的好梦。

看到是方小相公站在屋脊上飘飘欲仙,村民只好忍了,神人有神神道道的时候再正常不过了。

自此,上花溪村出现了神童对月悟道的传说,后来传到了全淳安县,又传到了全严州府,而且还将随着方应物的名气增加而继续扩散下去。

十六年后,有个异想天开的王姓年轻人也学着方应物对月悟道。只不过他运气略差,一不小心从梯子上掉了下来,养伤闲居的时候,只好对着庭院里的竹子发呆……成就了另一段玄之又玄的典故。

当然悟道只是悟道,不是飞升,上不了天,还要回到地面。方应物又开始思考,他的利是什么?大宗师的利是什么?他如何与大宗师打交道?

他的利益,近期就是考中秀才,远期就是中举,这都是大宗师职权范围内的。而大宗师的利就是探明商相公的态度么?

细想其实并非如此,这是他后台的利益,却不是大宗师的利益。应该说,大宗师的利益是通过此事获得后台的继续支持。

那么他的后台到底为什么如此关注一个致仕首辅?既然已经致仕,就无法对庙堂施加任何实际影响了,而且不用刻意关注,致仕官员的影响力也会逐渐消退,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现象,那么还有人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