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没觉得自己动摇了还是怎样,嘉靖皇帝一向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的举动,会给别人带来何等影响。这无疑是件麻烦事,也是嘉靖难伺候的具体体现;但对刘同寿来说,这却是个机会,因为只有涉及到这个方面,擅长权术的嘉靖皇帝才会出现盲点。
消息很快流传了出去,然后,自然又是一阵暗流涌动。不过,造成的影响却不大,只是元福宫的炉火更旺,陶仲文进宫的积极性更高了而已。
夏言对此的观点就是,政道如兵,以正合,以奇胜。与其跟机变百出的小道士针锋相对,莫不如以堂堂正正之法,稳扎稳打,这样方是王道。如果对方出现失误,他便可趁机图之;若真有奇招,他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实际上,小道士的仓促献书之举,让老夏言和清流们都是心中暗喜,书不好,皇帝那关他过不去;书好,显然就不是正经八百的史书,无论怎样,刘同寿此番都难以讨好,又让人如何不喜?
二日时光,转眼即逝。
这天清晨,刘同寿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奉天殿前的广场上。
作为翰林修撰,他已经有了参加朝会的资格,此次要上奏的,又是修史这样的大事,自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列于朝班之上。
刘同寿出现在哪儿,都是焦点,然而今天会有些细微差别,众人最为关注的,不是小道士本人,而是他双手捧着的那个书匣。
没人不好奇。
夏言等人推波助澜了这么久,虽然舆论尚处于一面倒的状态,大多数人都对刘同寿修史持有反对意见。然而,舆论这东西就是双面刃,就算所有人都在骂,但只要关注的人多了,人气也就上去了,要不后世怎么会有炒作这个说法呢。
时辰到,宣入,进殿,礼成,启奏国事……一切都中规中矩,所有人都心不在焉。连城府极深,而且正在着恼的嘉靖,视线都一直在那个匣子上流连。
流程走的很快,没人争论,没人起高调,所有人都等着那个关键时刻的到来。
“臣,翰林院修撰刘同寿,有本启奏……”刘同寿将书匣高举过顶,闪身出班。
“呈!”嘉靖的回应丝毫不拖泥带水。
黄锦一路小跑从丹墀上下来,和刘同寿对过眼色,这才安心捧着书匣回转,检查无误之后,将书匣呈递到了预案之上。
金銮殿内,静悄悄的,除了时而发出的粗重呼吸声,就只有翻书页的声音。众臣无从得知书里到底写了什么,但他们可以试着从皇帝的反应中,窥得一二。皇帝的喜怒不形于色,已经是过去时了,一旦跟刘同寿扯上关系,这事儿就不好说了。
让诸多有心人高兴的是,皇帝,一直皱着眉头,皱得很紧。
第211章 廷辩
尽管嘉靖一直皱着眉头,但他看的却很仔细,那本册子薄薄的,总共不过数十页,他竟是看了足足有半个时辰。
清流们心里都有些不自在,皇帝看得这么认真,事情似乎有些不太妙啊。而且,就这么沉默着观察皇帝看书,对体力和耐心也都是种考验,因此,时间显得越发的漫长了。
良久,嘉靖终于合上了书页,有些疲惫的向后靠去。龙椅说起来很尊贵,实际上却很不舒服,不过,好歹算是有个靠背,比站着肯定强不少。
“张……夏爱卿,翰林院修的这部商史,你念给众人听听,趁着书刚写了个开头,多提点意见。”先前的反应,已经让人难知深浅了,接下来的旨意更是意图难明。
提意见?皇上想要什么样的意见?另外,那个临时的换人之举,又预示着什么?
“老臣遵旨。”夏言走前几步,在丹墀下站定,恭恭敬敬的从黄锦手中接过书册。他注意到,书匣中还有另一本书册,嘉靖并未提及,黄锦也没有把那本书交给他的意思。
疑惑,愈发的浓重了,然而,夏尚书却丝毫不受干扰,表现得一派从容,他抑扬顿挫的念诵起来:“殷王纣,或曰帝辛,名受。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