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页(1 / 2)

谢丕将前因后果这么一解释,俩老道也是头晕目眩,他们猜到了张孚敬的意向,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老张居然下了这么大本钱。

邵元节苦笑一声:“二位大人来的晚了,如今,那刘同寿已经成了气候,除非有人敢冒着犯龙颜的危险,冒死进谏,而且还要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否则,肯定是阻止不了他的了。”

谢丕急道:“难道没有其他方法么?二位道长可以针对性的另起炉灶,我等定全力支持,银钱、材料都……”

“不成的。”邵元节脸上的苦涩之意不减,“原来的交泰殿,已经是贫道的得意之作,一时间又哪里想得到更好的?实际上,待新交泰殿落成之日,就是贫道与刘同寿分胜负之时,另辟战场,多此一举,不可取,不可取啊。”

“难道只能坐等?”谢丕大失所望,老邵口中说要分胜负,可看他这模样,又哪里有什么自信?倒是张、刘二人气势如虹,信心满满,他没法不担忧结果啊。

一直保持沉默的刘天和突然开口道:“似乎是这样了,不过,若是二位真人认可,下官这里倒是有个主意。”

“养和兄既有办法,但请明言,只要能稍微扭转局势,功莫大焉。”绝处逢生,谢、邵二人都激动了。

刘天和稍显尴尬,连忙道:“下官这法子,扭转不了现下的局势,只能对今后稍有裨益……”

谢丕长叹一声,颓然坐了回去,邵元节却是若有所悟,他点点头,道:“贫道猜得不错的话,刘侍郎想必是从在本职着手,待贫道败阵之时,加以弥补吧?”

“得罪处,还请莫怪。”刘天和微一欠身,表示歉意。

“无妨,未谋胜先虑败,也是老成持重的法子,贫道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留条后路总是好的,就请刘大人早做准备,若是事有不谐,就请……”

“敢不效力。”

“现在,就等着交泰殿落成,看看那刘同寿到底弄了些什么玄虚罢!”

第158章 厚积薄发,风潮大起

对于京城人来说,嘉靖十四年的新年,是颇不寻常的一个新年,种种变故,以及热闹,给人们带来了相当多的惊异和谈资。

与士林中的波涛暗涌不一样,民间的舆论,几乎一面倒的偏向了张孚敬。官越多,朝廷的积弊就越多,百姓受到的压榨也越多,这是个很简明的道理,人尽皆知。

没人敢站出来正面反驳,在众口一词的大潮中,旁敲侧击,试图为腐朽的官僚制度涂脂抹粉的声音是微末的,如同一叶扁舟,几个潮起潮落之间,便已湮灭无踪。

士林中人也颇有智者,他们很快转变了方向,改以攻击张孚敬的私德,主流的一种说法就是,张首辅公器私用,将京察大计当成了他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借着这个机会,推举了一个小道士入宫!

反对者们有声有色的列举出了证据:除夕之夜,张孚敬私会刘同寿;隔日,张首辅进宫献青词,博得见驾的机会后,极力的推举刘同寿,甚至还秘授机宜,教对方如何邀宠;最后,他用京察大计邀名,同时蒙蔽了朝中清流的视听,为小道士的入宫行动打掩护。

除了少数细节之外,这些证据的真实程度相当之高。

尽管整件事的立论根本就站不住脚,但凡对官场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张首辅的仕途已经正式终结,残留的,仅有最后回光返照般的两三个月而已。

可是,正是那些改换了的细节,使得整个事情变了味道。

一个老奸巨猾的权臣形象,以及一个白鼻子小丑般的弄臣形象,跃然在目,一面倒的舆论很快就有了杂音,而且越来越大,直至正反双方形成了相持之势。

刘同寿是事后才知道的,他的看法是:五毛的存在和强大,实是古今如一,有这些搅屎棍在,哪怕官僚们做了再无耻的事,局面都会被他们搅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