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士绅就比较随意了,亲自上门也行,在县衙里等着也不失礼。而轮到董家、齐家这种,那就是正好反过来,他们得自己带好帖子礼物,上门求见,然后知县大人根据心情好坏,决定见还是不见,见的话,一次见多少。
就这地位,想领头给府衙,甚至布政司上书,这不扯淡呢?老董一点信心都没有。
“小仙师说了,也不一定非得大伯你带头,找个家里有功名的就行,实在不行的话,他可以再麻烦韩举人一次,其他人只要署名就行了。”
“兴儿,你知道这信里说的什么事儿不?”看侄子大咧咧,一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样子,董员外有点来气。
“不就是闹灾了,求免税,求赈济吗?”董兴一愣,他听刘同寿随口说了两句,觉得这事儿不是理所应当吗?
“光是那样就好了。”董员外重重叹了口气,“其实,赶在这个节骨眼上,想让官府免税,怕是都有些为难的,何况这……唉!这可如何是好。”
“大伯,小仙师又不是把事情推给你一个人,找大伙儿商量商量呗,有小仙师做主,你倒是怕个什么?”
董员外想想也是,自己在这里长吁短叹的算是个什么事儿,那帮家伙不是担心小仙师找后账么?现在不用了,这不,投名状来了,怎么得罪的,就怎么还回去。
“嘿,一共在道观没待两天,你小子翅膀倒是硬了,连你大伯都敢教训,真是不像话!”想通此节,他也是松了口气,回手搧了侄子后脑勺一下,笑骂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
“去干吗?”
“挨家找人呗,告诉他们,就说行善积德,洗心革面的机会来了。”
第45章 撑死胆大的
从内容上来讲,为民请命,确实算得上是积善行德,不过乡绅们并不这么认为,而接到文书的人更是抖手就将文书丢在了地上,愤怒的咆哮起来。
“这帮人是不是想出名想疯了?这种事也拿来说,要是传出去,本官的官声还要不要了?疯子,一群疯子!”
崔平宇如困在笼子里的猛兽一般,焦躁不安的在书房里来回走动,全然不见平时的沉稳从容,大大有失他知府的身份。好在他身旁也没有旁人,只有跟在他身边多年,对他的性情脾气早就摸透了的周师爷在。
“东翁,上虞的请愿虽说僭越了些,但尚算在情理之中,水灾既然已经确定无疑,这秋赋和赈济的确……”周师爷是个干瘦的老头,和上虞那位领衔上书的周员外很有几分神似,他捻着胡须,眼神有些飘忽。
“我说周兄啊,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朝廷的赈济是那么容易拿的?就算要赈,也得朝堂上自行决断啊,我这个知府最多也不过是把灾情报上去,求天子垂怜不是?现在这算什么,逼宫吗?”
“那。”周师爷眼珠一转,顺着他的话建议说:“干脆压下来?”
“压?怎么压?”崔知府的脸色更苦,“你又不是没看到,送信来的人那叫一个多,明明刚遭了灾,也不知道上虞哪来的那么多闲人,不赶着去田里拾掇,都跟来县城做什么?一路上还见人就说……眼下这绍兴府,连垂髫小童都知道东山出了个小仙师,会呼风唤雨,还会为民请愿,唉,这种倒霉事,怎么就让我给摊上了?”
“那……”周师爷都快把胡子给揪下来了,大人您这是两头堵啊,让老夫这做幕僚的该如何是好?“不若还是顺水推舟吧,左右是民间的请愿,东翁您只管往上递就是了,何必如此为难呢?”
“唉,哪有这么简单?周兄,你在我身边这么多年,对朝局多少应该有些了解啊。江南是什么地方?大明的税赋重地!每年京城就指着漕运呢,这里想免税,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啊。”
崔知府连连摇头,苦笑不已,“十三年前那次,也是七月,波及面和损失比今年可大多了,可你知道吗?那年是直到十月里,朝堂上才有了论断,决定要赈灾,直到第二天春天,赈济的粮饷才到位了不到一半,今年才哪儿到哪儿啊?”
延请幕僚辅佐,是大明官场的惯例,不过一般来说,他们需要幕僚做的,不是分析政局,提供趋利避害的建议,而是帮忙处理衙门内的具体事务。崔知府就是很典型的大明官员,对衙门事务,他是一窍不通,但分析起政局,说起典故来,他一个能顶周师爷十个。
“成与不成,又不在您,您只管把奏疏递上去呗。”
“这东西哪能随便递,周兄你也不是外人,我这里与你说说,千万莫要把消息传出去。”崔知府突然压低了声音,一副很神秘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