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嘤嘤嘤地扑进一点红怀里,一点红伸手就搂住了她,低头问道:“怎么了?”

李鱼道:“我好穷哦……”

一点红:“…………”

一点红:“……?”

接下来的日子,李鱼的工作重心就移到了义务教育制度的设计上。

按照年龄粗暴的划分一下,十五岁以上就直接进扫盲班,主要是为了认字儿,至于十五岁以下,就在城中开办学堂,按照现代的学校教育,分设各种科目吧。

只不过这一项工程,也并不小,因为教科书……得李鱼自己编,她想要从小培养科学素质,那就不能叫现在的这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工匠们去编教材,那编出来的都是一堆“实用小贴士”。

李鱼不是教育家,怎么知道教科书的编写要领呢?不过她作为科普杂志的副主编,总归是有两把刷子在的,先把数理化知识由易到难的列下来,再考虑如何能编写的更好。

另外一个难处就是……老师太少。

这年头能识字的人都不太多,更别说教数理化了。

有些事情真的是……只有自己一步一步做起来,才知道这真的处处都是难题,处处都有麻烦。

那就只好先开扫盲班了,无论如何,找会认字儿的人总是更容易些的。

古代儿童开蒙,多学“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只是这却并不适宜于成人扫盲班。

李鱼认为,还是因地制宜的好,银州人口现在绝大多数还是农民,那就先出一套教材,与现实相结合,教人名、地名、庄稼、日常生活用品,等到这些学会了,再教其他的不迟。

决定了工作方向之后,很多事情都不用她自己去完成。

从前在别离院的姑娘,很多都是农女,被父母卖给了萧别离,而萧别离这人做的最大的一件好事就是,他找了很多老师,教这些姑娘们琴棋书画。

虽然说他做这些事,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出于一种想让“商品”卖出更高价格的心态。

不过对如今的李鱼来说,倒还真解了燃眉之急。

她叫了翠浓来,问翠浓愿不愿意下乡去扫盲,当女夫子。